這還是當朝第一次。
呂調陽病休,馬自強與殷正茂掌控著內閣的決策權。
他們的想法,基本就代表著朝廷的想法,鮮有被其他官員否決。
這充分說明二閣老對朝堂的掌控不足,在百官心中的權威不夠,包絡他們的能力也有不足。
若是張居正來解決此事。
他絕對會想到百官知所想,然后說出的理由令所有人都無法反駁。
這時。
翰林院侍讀陳經邦站了出來。
“我贊同兩位閣老關于遼東總兵李成梁被彈劾與張閣老之父兼并田地的處理措施。”
“朝廷對于邊防將帥,向來厚待,當下邊防之重,重于吏治,李總兵即使私德有瑕,也應輕懲,因為當下的遼東就是離不開他。”
“你們口口聲聲稱大明律高于一切,但有沒有想過,若在當下重懲李總兵,引起軍隊嘩變怎么辦?引起遼東防御體系崩塌,使得土蠻部落來攻,東北女真部落暴亂怎么辦?朝廷大事,必須要顧全大局!”
“張首輔之父兼并田地之事亦是如此,既然已補稅,就不應再懲戒,不然于新政無利!”
“臣附議!”
“臣附議!”
……
陳經邦說完后,立即有數名官員站出拱手附議,但這些人剛附議完畢,又有官員站出來反對。
“陛下,臣反對。陳侍讀竟稱邊防高于吏治,竟稱為顧全大局可無視大明律,臣不敢茍同!”
“陛下,臣以為對李成梁三大罪之事必須嚴懲,絕不可徇私,不然遼東就變成了李成梁的遼東而非我大明的遼東!”
“一派胡言!遼東總兵李成梁在遼東的戰績,天下皆知,除了他,誰還能保遼東太平,不過是謠傳之小錯,暫無實據,你們聽風便是雨,難道不是有意引起遼東動亂嗎?”
……
官員們對李成梁被彈劾的執行策略不一,其實還是源于張居正對九邊將帥的懷柔政策。
張居正乃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九邊將帥只要能打勝仗,他就對他們其他行徑上的一些罪名輕待。
比如:貪腐會被當作犒賞兵丁;冒功會被當作統計誤差,許多小過錯都被斷定為核查無實跡。
當然,如果罪過危及大明江山,張居正就不會客氣了。
沈念不喜歡這種管理方式。
但這種方式已經在邊境根深蒂固,一時間難以去弊。
……
文華殿內。
官員們面紅耳赤地辯論著,各有各的道理。
馬自強與殷正茂一開口,就被一些官員圍攻,使得二人氣憤得已不想說話。
這就是朝堂沒有張居正的弊端,內閣根本管束不了群臣。
小萬歷看向下方,并沒有喊停。
沈念曾教過他一招。
當官員們陷入激烈爭吵,都會陷入自己的結論而不會聽從別人之言,突然叫斷,只會使得他們更加偏激,甚至激發他們更強烈的辯論欲望。
最好的方式就是:等他們辯論得疲憊無力說不出新論點時再叫停,如此,他們才會打開自己的耳朵。
此刻。
沈念沒有參與爭吵,他在想計策。
他覺得對待李成梁與張居正的父親就是要公事公辦,他相信張居正不會在意此事。
但李成梁有沒有反骨就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