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五,大明季刊《萬歷民鑒》首期出刊的第五日。
朝廷首印萬份。
除兩京各留千份外,其余八千份全部經由驛站分發到十三省的府衙、州衙、府學、州學等處。
兩京十三省的官學(省學、州學、縣學)對《萬歷民鑒》皆有復印之權。
朝廷要求他們必須將《萬歷民鑒》傳至鄉里村落,并令地方鄉賢與民間書院的書生學員為不識字的百姓解讀《萬歷民鑒》上的內容。
此事也將列入地方官員考績之中。
《萬歷民鑒》上的國情與新政,大多是讀書人關心的內容,但民生與民藝,就涉及廣大百姓的生計了。
朝廷為此還專門定制了一批涉及民生民藝的新發明樣品,送至各個行省,以此促進民間生產力。
當下,大多數地方州府的百姓還未見到首期《萬歷民鑒》,然京師內因此刊物已經熱鬧起來。
以往,大明的國情新政,莫說讀書人,就是諸多中低層官員也是一知半解,根本不知朝廷要做什么。
但這次,朝廷將大明當下之國情與新政寫得甚是清晰。
一切新政之策,都是為了興國。
朝廷號召天下百姓都能參與到新政變法之中。
唯有將朝廷變法擴展為全民變法,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京師的街頭小報,沒有復印《萬歷民鑒》之權,但卻有解讀之權。
許多書生士子都紛紛撰文分析《萬歷民鑒》上面的內容,夸贊聲甚多,使得許多小報甚是暢銷,賺得盆滿缽滿。
此民鑒乃是朝廷引導言論的產物,而沒有像往常一樣令天下讀書人閉嘴,這讓天下百姓都感覺到了朝廷對他們的尊重,同時對新政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舉,幾乎是沒有任何差評的一項朝廷行為。
小萬歷與內閣三閣臣聽到朝野間的評論后,都甚是高興。
……
四月初八,午后,翰林院。
禮部左侍郎、翰林學士王錫爵正忙得不可開交。
一眾宗室代表將在本月月底抵京,他提出的限宗室三策(限祿、限爵位的世襲罔替,允許部分宗室自謀生計)能否順利施行,還需靠他與眾宗室代表論辯,小萬歷只能做選擇,親自下場論辯顯然是不可能的。
就在這時,沈念來到了翰林學士廳。
“子珩,何事?”王錫爵看了一眼沈念問道。
二人在翰林院的配合相當默契,彼此之間已無須有任何客套話。
沈念道:“王學士,吾妻即將臨產,下官欲在她臨產之際請三日假,不知可否?”
自考成法實施后,大明官員們請假其實非常困難。
如沈念這種,稟報上官后,上官還需稟報內閣,然后再稟報小萬歷,待小萬歷點頭后,才能離崗。
而一般情況下,官員家中生兒育女是禁止請假的,因為朝事遠高于假事。
但對沈念而言,什么事情都沒有家中事重要。
王錫爵放下毛筆,笑著看向沈念。
“子珩,你無須請假,陛下知你顧家,知你愛妻,昨天,陛下就安排了,待你妻臨產之時,你可直接回家,然后三日后再上衙,此乃陛下特批,若是請假,那就違背朝制了!”
“另外,王皇后將太醫、產婆和相關用品都為你妻準備好了,我本打算明日再告訴你的,沒想到你竟找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