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十日,午后。
南京守備魏國公徐邦瑞與應天府、松江府、蘇州府三府知府聯名呈遞的請求朝廷撥賑災銀的奏疏送到了京師。
奏疏中稱——
三府常平倉儲備糧被大水浸泡,損失高達九成,三府田畝淹沒近七成,災民已占地方百姓之半數,地方倉儲已無能力賑濟災民,特向朝廷申請賑災銀。
除奏疏外,他們提交的還有三府災情冊與儲備糧被毀的倉儲盤點冊,并根據這兩道冊子,提出需要十萬兩賑災銀。
很快,這些數據信息就被同步抄錄到戶部。
戶部將根據災情冊與倉儲盤點冊,確定賑災銀的數額與用途,然后匯稟內閣。
因災情較緊急。
戶部左侍郎劉斯潔與右侍郎沈念,同時在戶部督促,不到半日,便確定三府水災確實需要十萬兩銀才能解危安民,其中六萬兩用于急賑與買糧,四萬兩用于水利修復和安頓流民。
內閣收到戶部的文書后,張居正當即同意撥付十萬兩賑災銀。
翌日清晨。
小萬歷點頭,司禮監批紅后,朝廷同意從太倉庫撥付十萬兩賑災銀的御旨便送到了戶部。
戶部尚書殷正茂迅速簽字,不到午時,便組織好了運送賑災銀的隊伍,讓他們迅速奔向南京城。
這就是考成法之后朝堂做事的效率。
放在嘉靖年后期,這十萬兩賑災銀至少要七日才有可能撥出,并且申報十萬兩,太倉銀庫極有可能只能出六萬兩或八萬兩,因為國庫沒錢,想要足數根本不可能。
……
八月初一,上午。
禮科給事中顧九思、工科給事中王道成同時呈遞奏疏,稱江南水患嚴重,建議朝廷暫罷蘇松及應天織造,令織造內臣返京。
沈念得知此奏疏內容后,不由得佩服這兩位科官的膽氣。
言官就應多呈遞此類奏疏。
蘇州府、松江府、應天府三地,承載著所有的皇家織造任務,消耗大量民力,且賦役遠比其他地方繁重。
而今三地遭遇水患,民力大損,若內監仍催促百姓完成織造任務,很有可能引起民亂。
水患過后,百姓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休養生息,暫罷織造,實乃安民之良舉。
因皇家織造皆為內廷之事,故而兩名科官直接呈遞奏疏于禁中。
小萬歷看后,批復道:織造之事,皆由內廷出錢,與百姓無關,外加織造任務,年有定額,不宜暫停。
小萬歷之所以果斷拒絕。
乃是因皇室冬服、賞賜百官的錦緞,皆是三府所織,一旦停織,將影響內廷用度,外加恩賜無物會顯得自己對百官寡恩。
在他眼里,皇家事遠比解決地方水患更重要。
翌日。
禮科給事中顧九思再次呈遞奏疏,稱半個月前,朝廷對蘇杭織造加派任務,令蘇杭織造在冬月前完成精武學院眾教習與學員的冬服,此為添織任務,將會增加三府百姓壓力,其建議為了災民取消此任務,精武學院學員穿京營士兵同類冬服即可,無須特殊對待。
顧九思呈遞過此奏疏后。
張居正、殷正茂、申時行、沈念等人,才知小萬歷竟下令為精武學院的教習與學員制作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