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府衙公廚對的是官吏,經費充裕,對吃食的口味要求是偏向于肉、菜均衡,口味盡可能多。
今次對的卻是一直都要干力氣活的勞力,本錢也要盡可能的壓縮,口味反而沒有那么重要,最要緊的是讓人吃得飽。。
宋妙知道人一旦汗出得多,體力耗費得大,飯菜就要盡可能口重、鹽足,還要油水多。
礙于成本,肉是不可能多的,只能在其他地方多想想辦法。
早上只是第一回嘗試,她按著計劃做的是酸菜肉星饅頭、白菜饅頭,本來是想配豆漿,只是沒料到兩天功夫,那韓公子竟是從衛州召來了這許多人,使得原本的計劃就不成了。
都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
這里雖有大石磨三只,也有騾子,但半早上功夫,一口氣想做六百人份的豆漿,宋妙還是有些拿不準,只怕來不及。
不過豆子是昨天離開之前泡上的,除卻黃豆,還有黑豆等等一些小豆,這半天下來,已經泡得個個胖乎乎、圓溜溜的,雖不好再做豆漿了,卻也能做一樣送饅頭的東西——稠豆粥。
豆類扛餓,里頭再添些其他便宜糧谷,煮得樣樣都開花,也不用旁的糖、鹽調味,這樣做起來簡單,也省事,只時不時翻鍋,不要糊底就是。
一時決定妥當,她便做了分派,讓各組各做自己事情,揉面、剁肉、洗菜、生火、煮粥,同步進行。
六百人,只有二十來斤的肉,分到每個人頭上,幾乎就是一咩咩,既如此,除卻留了些熬油的,她干脆全數拿來剁成極細的肉糜,混進餡里包起來。
只要肉剁得夠細,餡料拌得夠均勻,就可以讓人吃的時候產生懷疑——應該是有肉的吧?我剛剛好像吃到了肉星?
等酸菜洗切好擰干,不放油,拿白鍋炒干,白菜洗凈焯水,切碎擰干,同樣擰干切碎的還有少少的一些香菇。
豬肉糜剁好,炒了一半,一則出油,二則增香,另還有香菇碎也提前拿鍋底剩的豬油填些菜籽油炒香,仍舊來調生熟餡。
餡料太多,宋妙算了比例出來,拿秤稱了對應重量的鹽并其余調料。
等調好味,那面也發得七七八八了。
諸人分好劑子,除卻煮粥、燒火的,其余都洗了手,圍過來包饅頭。
滑州地處中原,日常面食吃得最多,家家戶戶都會包饅頭,只是包法各有不同。
宋妙就備了十余只深底的圓勺子,讓眾人一個包子包一勺餡,只要平鋪,不要滿出,也不要少,盡量保證饅頭大小、餡料多寡的統一。
至于包法,她選了個最常見的做了個樣出來,讓大家盡量照著來包,以免叫人因為看到自己手上的形狀不同,你覺得我的饅頭大,我覺得你的餡料多,因此生出吵鬧。
饅頭是按人頭算,一人兩個,酸菜餡的同白菜餡的各一只。
餡料也好、面也好,都是按著數量來準備的,包完就正正好,面、餡都將將用盡。
那兩排灶燒了半晌,鍋中添足了水,汽上得正好,于是一個一個大蒸籠架了上去,十來口灶,滿一口鍋的饅頭就先蒸一口鍋,不多時,伙房里就滿是饅頭香氣。
廚子自然是要先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