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其實很好管理,朝廷發布的政策,他們都會執行。
難就難在千百年來形成的士紳階級和官僚階級。
這些積重難返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就算是朱元璋,也難以輕易改變。
“老爺子,您看能不能換個思路來解決這件事。”
朱元璋隨口說道。
“你且說說看,不論好壞、實際不實際,咱都聽聽,別顧慮,大膽說。”
朱小寶思考片刻,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
“形成淋尖踢斛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就是地方官府缺錢,對吧?”
朱元璋點了點頭。
“嗯。”
朱小寶接著說道。
“地方縣衙要給流外官發俸祿,這需要錢。”
“一個縣令一年的俸祿不過二百多石,縣衙收上來的稅都要上交國庫,再由戶部做預算,統一分配到各個布政司,布政司再把錢分給地方縣衙。”
“也就是說,縣衙里根本沒有給流外官的俸祿預算,這筆錢只能靠縣衙自己想辦法。”
“所以他們就從稅收里想辦法,合理地截留一部分來維持縣衙的基本開支,淋尖踢斛就出現了,這也是他們給流外官發俸祿的保障。”
“那若是縣衙不用從百姓的糧食稅收里摳錢,也能給流外官發俸祿,是不是就不用再盤剝百姓了呢?”
朱元璋認真的聽著,點點頭道。
“話是這么說,可縣衙除了稅收,還能怎么開源呢?”
朝廷和地方的收入,也只能是“開源節流”。
要從大明現在的情況出發,找出適合地方官府的開源辦法,太難了。
而且洪武皇帝一直抑制商業,不讓官府參與其中,這就更難了。
就算地方有商業稅收,那也是地方課稅司的事,和地方官府沒關系,錢也不會進地方官府的口袋。
朱小寶看著老朱,欲言又止。
朱元璋笑道。
“有話但說無妨,咱曉得你肯定又在琢磨商業方面的點子,是吧?”
朱小寶撓了撓頭,答道。
“是,也不全是。”
“歷朝歷代都在城門、運河這些地方收商稅,但如此一來,官吏容易中飽私囊,商人也有許多法子逃稅,往往最后十成的稅,便只能收到一成。”
朱元璋看著朱小寶,眼神里帶著一絲狡黠。
他想看看這小子,到底能說出什么新奇的主意。
朱小寶接著說道。
“大明現在有了郵票驛站,各地驛站的收入也都還不錯。”
“重點是,官府現在沒辦法包攬所有的貨物運輸,所以很多貨物和郵件都是由商人負責運輸的。”
“雖然這些運輸費,商人只占了一成,但因為運輸數量大,所以收入很是可觀,商人也能從中賺不少錢。”
“要是朝廷對商人運輸的貨物加征稅收,讓郵票驛站給商人們運輸的貨物開具詳細的數量和種類票據,貨物在進出城池、關隘的時候,必須出示票據才能通行。”
“然后根據票據顯示的信息,征收城門稅或者河道稅,地方官府再根據商人上繳的郵政票據來核算稅款。”
“這筆錢,朝廷可以自由支配,將一部分留給地方官府,一部分上繳朝廷,這樣地方官府就有錢了,朝廷也能再多一筆收入。”
朱小寶說完這些,便不再繼續。
不管老爺子是否認同,這已經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