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束光照進黑暗,那么這束光就有罪我不曾見過光芒,它只會將我的世界照耀的更加荒涼。”
李老頭又小聲念了遍開篇的時候聯想到的話
主人公在地下城讀完了小學并升入中學,這個時候學校教育已經全部集中到理工科上了,只學習數理化,藝術和哲學之類的教育可以說已經沒了,至于什么神學信仰,早就被人類拋棄。
神沒有辦法拯救他們,人類依靠的只是自己,借用書中的一句話,就算真有上帝,他也是個王八蛋。
當然歷史課還是有的,只是課本中前太陽時代的人類歷史對與主人公來說就像美麗的夢一樣嗎,是虛無縹緲的。
對于書中的人類不再信仰宗教,李老頭深以為然。
宗教說白了就是古老社會的產物,它在古代的利處是可以統一人類的思想,并讓人們執行相關的特定規則,但也同時弊端也很明顯。
先不說宗教很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滿足私人的欲望,最大的弊端就是宗教信仰在面對災難時,并沒什么用處。
人類本質上能依靠的,只有科學技術,人類只有不斷地發展科學技術,而不是單純的幻想,才能挽救自己。
所以無論在前世還是這個世界,都有一個口號,信仰科學才是唯一。
但對于他們只在乎理工科,只在乎完全的實用主義,李老頭卻很不認同。
他就是搞文化的,是教人文學科的,無論是藝術還是哲學都有涉獵。
在李老頭這類大學者看來,文化不僅能提升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樣也能促進社會進步。
完全的實用主義是缺乏創造力的,哪怕是數學,物理等也需要創造力的,而創造力很大一部分就取決于人文學科,也就是精神文化。
人一旦失去了精神文化,那生活將會是枯燥的,會麻木不仁,形同行尸走肉一般,也就失去了對與錯的正確判斷
這是非常危險的,后果也是極為嚴重的,會引起社會的動蕩,最終造成人類文明的崩塌。
“中篇難道是寫面對災難時人性的變化嘛看這段的描述就是這個意思啊”
“在逃逸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太陽災變帶來的恐懼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大家所想的都是活下去,這是人類的本能”
“開篇的背景很宏大沒有問題,中篇故事架構的和劇情的發展也很合理可這樣寫很危險啊你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妄談人性哪里來的這么大的底氣啊”
李老頭的眉頭緊緊皺起,心是越來越擔心。
人性是復雜的,沒有人敢說自己能完全詮釋人性,就是陳天弘當初見到的朱彥霖也不敢說。
要知道朱彥霖可是位現代文豪,他的著作人性與人心曾獲得過國際最高文學獎。
不過,李老頭是不知道陳天弘還認識朱彥霖的,他要是知道,心里的擔心可能就會少點了。
而接下來的幾段描寫,無疑證明了李老頭所猜想的。
第一段是主人公的爸爸,在一天突然給媽媽說,我喜歡上了另外一個女人,要離開你們去找她生活。
媽媽聞言卻很是平靜,只是淡淡了問了句她是誰。
扯淡的是這個問題竟然是主人公替爸爸回答了,說是自己的小學老師。
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的父親出軌,但并沒有感到氣憤,反而好奇的是他們倆是啥時候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