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磊多少還研究過那套引進的氣體保護焊設備。所以為民船部分引進新的氣體保護焊設備的任務就交到了他的手上。
要知道當年為了得到這么一套設備,渤船可是被日本人狠狠的宰了一刀。單是一臺焊機,日本人就賣了上千萬日元的價格。這已經不能說利潤是百分之幾十、幾百,完全可以用百分之幾千來計算這里面的利潤了。
然而轉過頭來,焊絲、焊料竟然還不讓國內生產,人家有技術專利嘛!這不坑爹么,氣體保護焊的一大優勢就是作為保護氣體的二氧化碳便宜,但國內應用這門技術因為材料進口,反而成本急劇上升了。
而鄭磊這次需要引進的氣體保護焊技術和過去引進的又有不同,渤船軍工部用的是手工焊的設備。而手工焊的氣體保護焊在總段造船法中應用受到的局限非常大,必須引進日本人都沒有掌握多久的半自動氣體保護焊的設備系統。
簡單的說這種半自動系統,已經有后世焊接機器人的雛形了。三菱答應開放自己也是剛剛應用的發那科焊接系統,他們自信的認為。哪怕是敞開了讓中國人看,中國人也根本掌握不了這種技術。
把一臺筆記本扔給工業革命剛開始的最聰明的人,他也無法憑此就掌握電子計算能力不是?
有著這樣沉重的壓力,日本的繁華和盛景竟然全沒在鄭磊心里留下多少印象。哪怕是高聳巍峨的東京塔,哪怕是風景如畫的日本田園風光,都一點也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
露琳這次的任務倒是不太麻煩。她目前研究的方向是造船材料的性能,瞄準的是三菱的造船材料數據庫。總段造船法精度控制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材料熱脹冷縮造成的精度差。
她的工作,基本就是交錢然后買回來一大堆資料而已。
當然,三菱愿意出售的也只是部分資料,而不可能是它們的整個材料數據庫。
究竟哪些能買、哪些不能買,還得看中方的出價和準備工作做的是否充足了。
整節新干線車廂里,明顯能夠看的出來考察團的人分成了兩種狀態。一種就是露琳一樣,為日本的繁榮和魅力所傾倒,興奮的打量著窗外的景色。
而另一部分則好似鄭磊一樣,對眼前美景興趣缺缺,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越是接近三菱的長崎造船廠,則越是忐忑擔憂。
日本新干線高速鐵路列車采用分散動力設計,發車時間能夠壓縮到五分鐘一個班次,技術水平憑良心說真的是一時無兩。
“鄭工在擔心引進談判的事兒?”
露琳正興致勃勃的看著窗外,鄭磊則愁眉不展的抓緊時間啃著手上的一本資料。就在這時,他對面的座位上突然響起了一個聲音。
“羅工!”
鄭磊將手上的文件用書簽夾好,抬起頭正看到羅西坐在了自己的面前。
看到比剛來的時候幾乎年輕了十歲的羅西,再對比自己這段時間蒼老的速度,鄭磊不由搖頭:“可不是,真是不看不知道。咱們中國造船的技術,距離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實在是太遠了。不說別的,咱們國內在自動化上落下的太遠了。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