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他才心無旁騖的去強力推動中船的內部改革。
說實話,胡文海對國企改革中干脆出售企業并不反對。但尼瑪有些人的吃相則實在不要太過難看。
連續多年虧損到資不抵債的國企,就因為搞了個管理層收購,企業人員全然沒動,當即就實現扭虧為盈。
國資委里都是一群瑪德智障吧?
國企就算要賣,那也是把虧損企業的領導們先都一腳踢出去,追究其經營不力的責任吧?然后資不抵債的干脆破產,還有口氣的剝離債務合并到經營狀況良好的集團里,最后能活下來的自然是資本雄厚管理良好、適應市場的托拉斯。
柴老最難的、也是貢獻最大的。就是要去打造這樣一個內部競爭模式。哪怕不能讓領導干部們能上能下,起碼也要建立起經濟效益在企業內是第一話語權的環境。
就像以后國內主政一方的官員們。靠招商引資、靠gdp說話一樣。企業領導的評價,不看別的。起碼要讓企業利潤的權重占到50%以上吧?
難嗎?真是難。哪怕以柴老的身份地位,在八十年代這么搞也是一屁股坐到火山口上。
可也真是簡單,當胡文海一萬億日元貸款的消息傳回國內之后,至少在表面上再也沒有人敢于反對這樣的改革。五十億美元,這是什么概念?到1991年蘇聯解體的時候,地圖頭戈爾巴喬夫念茲在茲的美國援助才兩億美元,可結果這點錢都還是美國人騙他的。
五十億美元規模的一萬億日元,這尼瑪真是能碾碎任何抵抗的終極力量。
就和國民老公泡野模那么容易似的。
事實再一次證明,世界上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是錢還不夠。
一萬億日元砸下來,這就是最大的主觀能動性。
“老巴,還愣著呢,出發了啊!”
“哎,來了來了!”
巴立德用沾了水的梳子前后又仔細的梳了梳自己的頭發,這才依依不舍的從房間里跑了出來。
這別說是出國了,他巴立德自小到大連在國內都沒有好好轉一轉過,又怎么能不對發達國家的日本感興趣?這年月,出一次國,真是足夠在人前吹噓十年八年的豐功偉績。
海西造船廠在系統內不算大,可也不能說小。五千多人的廠子,放到所在的海州市里也算出挑的廠子了。六機部那時候海西船廠日子過得就不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作為廠長的巴立德小日子也頗為舒坦,他家系統內關系不少。憑著這些關系,總能拿到一些計劃內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