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海很想試試,或者說真的很想嘗試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把虛偽的電信系統面具撕下來,把高高在上的電信聯通移動扯下馬來,用拳頭教教他們,什么叫做市場競爭。
最起碼,讓他們別想再躺著就把錢給賺了。
聽到胡文海的方案,付志恒連呼吸都粗重了幾分。鐵道部確實是不差錢,可到底還是缺外匯的,它本身并沒有什么外匯的收入渠道,反而是需要花外匯的地方多如牛毛。
可想而知,鐵道部在使用外匯的問題上,壓力是有多么大了。
胡文海這個提議,實在是打到了鐵道部的七寸。
付志恒沉默了下去。
胡文海也不去催促他,有些出神的望向窗外。八十年代可口可樂剛剛進入中國,他這還是第一次在國內喝到,一時間還真是有些感慨和懷念。可是沿途的鄉村景象,卻打消了他這一點點的好心情。
和二、三十年后的渤海省相比,八十年代鐵路兩側的風景實在是不怎么讓人賞心悅目。哪怕是東北農村,破敗似乎也是一種普遍現象。和南方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集體經濟相比,東北的鄉村仿佛還在沉睡,并沒有受到多少改革春風的吹拂。
十一月的深秋,農田都已經收割完畢。沿途的土地和山上一片光禿禿的,整片收割過后削尖的玉米根莖,輕易讓人聯想到插滿尖刀的陷阱。實際也差不多,這個年代的農民收入相當匱乏,工業剪刀差和三提五統未必就比這些“陷阱”好上多少。
沒過多久,胡文海就收回了自己的目光。在工業能力沒有增長到反哺農業的程度之前,農村的日子都不會太過好過。
嗯,不過說起來……
胡文海的腦海里突然閃過一道想法,很久“以前”他曾經聽過一個酒桌上的段子。
當然,這是他重生之前了。那應該是和一個家用車系統的工程師吃飯,當時他在解決車載電子系統的設計,和汽車工程師的交流是少不了的。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當時他似乎聽到過一個說法。
當年中國汽車行業為了解決國產化率的問題,曾經引進了不少國外技術。可有的技術引進之后,卻尷尬的發現這些技術國內早就已經實現,甚至技術指標比這些引進的外國技術還好。
事后發現,中國汽車制造技術當時條件最成熟的——原來是農機系統!
說起來八十年代中國剛開始普桑國產化工程,之前除了212以外,哪還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車型。可農機系統托了計劃經濟的福,建國三十多年來卻在源源不斷的進行生產和開發新型號,技術也始終在進步。
簡單的說就是用進廢退,農機系統很多技術和乘用車都有想通的地方。幾十年發展下來,中國乘用車的市場,可是比農機要小的多了,間接的造成了農機系統在車輛制造上的經驗和技術比乘用車系統的還要豐富。
胡文海當時也就是當做笑話聽過樂一樂也就過去了,并沒有在意。不過現在想起來,搞農機似乎還真是一個不錯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