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可以說,新科公司夢幻般的事跡,甚至比國企改革要更具有沖擊力。
國企改革只是一項政策,行政命令帶來的客觀世界的改變。但新科公司帶來的,可不只是客觀世界的改變,更是對中國人心靈的改變。
簡單的說,就在如今這種對私營企業極度不友好的環境下,中國竟然能成長起來新科公司這樣強大的企業來,如何不讓人感到驚喜和自豪?
中國并不是只有國企才能發展壯大,搞國有企業我們把中國從一窮二白發展成門類齊全的工業大國,搞私企我們一樣能和歐美企業同臺競技!
這就像是電影《神鞭》一樣,革命前,主人公玩辮子不輸給地痞惡霸。革命后,地痞惡霸以為那把槍就能勝過功夫了,結果主人公改玩槍,更是比功夫還強!八十年代的中國人,是缺這股自信的。
但是新科公司用自己的成績證明了,中國人缺的只是一個機會,并不是真的天生就比別人差!
這種觀念上的沖擊,可是比什么政策對社會帶來的改變要更大、更深遠、更長久了。
反應到現實中,就是幾乎所有人都對突然冒出來的新科公司,迫切的感起興趣來。
為什么新科公司能夠成功?這是人們急需知道的問題。
八十年代的新聞媒體和三十年后相比,至少還是有些節操的,至少干不出來坐在家里編新聞這種事情。
從人日放出招聘啟事之后,記者們就像要奔赴前線的戰士們一樣,從全國各地開始向著繡城進行戰略集結。
然而浩浩蕩蕩的記者隊伍與應聘者的隊伍比起來,卻仿佛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此時的中國,應該說“懷才不遇”或者“自認懷才不遇”的人才是主流。
工廠里拿著和別人相差不多工資的技術骨干,提前退休的工作經驗豐富的基層管理干部,陷入人事斗爭或者慢慢熬資歷的大學生,唯一作用是給領導們做裝飾的名校大學生,看書以及負責賣澡票的沃頓mba,能用手算有限元分析的老工程師……
未來中國崛起靠的是什么人?這片土地上的人并沒有被徹底換了一遍,始終還是那些人而已。
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這段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社會主流不就是六七十年代人嗎?同樣的人,只不過是位置不同,社會就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時的中國大地上,就像剛剛發現的金沙河,金子就在河里的泥沙之中,彎下腰去仔細篩找一番,就能發現價值連城的珍寶。
這些珍寶既然不被認可他們自身的價值,那么就只有自己去尋找尊重自己價值的地方了。
“爸爸,我們去哪里啊?”孟曉丹趴在火車的車床上,忽閃著大眼睛看著外面飛快掠過的田野風光,六月的田地里一片綠意盎然,讓人目不暇接。
“我們去東北的渤海省,爸爸還在那里當過工程兵呢。”剛剛做生意虧了一大筆錢的孟正峰,抱著女兒的他卻絲毫不見頹喪的表情。
“我們去渤海省做什么呀?”孟曉丹好奇的問道。
“去----尋找新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