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1991年呢?麥道如今還是atf計劃的競標方之一,而波音的大恩主威廉佩里還沒有登上國防部長的寶座,波音手里的小錢錢更是捉襟見肘。
面對格魯曼的橫刀奪愛,波音此時也只能是定下了一個最低的期望。拿下麥道30%的股份,聯合其內部對格魯曼不滿意的股東,讓格魯曼的收購失敗。
但是這些話,波音是不能對外面直接說的。
怎么說?對那些指望波音收購麥道之后,等著股票價值上漲的股東說我們就沒有這個計劃?
對麥道同意股份置換的股東說,我們其實是晃點你們的?
對格魯曼說波音怕了你們,不敢正面競爭,只要把你們的生意攪黃了就算勝利?
對中國人說,我不是要收購麥道,只是為了要坑你們的錢?
波音想死嗎?
既然作出了收購麥道的樣子,波音就不可能自曝其短。哪怕是撐門面,也要表現的好像志在必得一樣。
面對歐洲方面突然甚囂塵上的“波音威脅論”,波音方面有苦難言。總不能說“我們其實是假打的,就沒真想收購麥道”,只能是打落牙齒和血吞。
在波音的沉默應對和持續推進收購之后,很快歐洲輿論的風向也吹到了政界。
歐洲宇航防務集團一直以來都在謀求政府方面的政策應對,然而波音畢竟剛剛開始著手收購麥道,雙方并沒有什么決定性的動向。在這種時候就有政府出面,未免有些小題大做。
不過官字兩個口,上也有理、下也有理,全看怎么說罷了。一個歐洲宇航防務集團的力量還不足以指使歐洲的官僚們,但當歐洲金融集團的勢力也加入其中,情況又自是不同。
報紙上、電視里,廣播、雜志,甚至是這段時間里的很多歐洲大學的講座,都頻繁的開始談論起波音如果收購麥道,將會對歐洲經濟造成的影響。波音如果在航空制造市場獲得壟斷地位,歐洲航空制造業萎縮,究竟會有多少人面臨失業?又有多少技術領域受到影響?
這是普通人關心的方面。
而財經界也頻頻發問,波音收購麥道對關貿協定的內容是否構成違約?如果開了這個先例,那么歐洲的其他產業是否會受到影響?波音收購麥道,是否意味著美國對壟斷法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現代社會的輿論盡操與傳媒集團之手,而傳媒集團背后的幕后黑手,則屬于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