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年產值幾十億的鐵路,職工總數不過三千多人。托了人不好找的福,付志恒愉快的決定要在白繡線進行新的運營模式探索,大力推進自動化水平。設立了綜合維修中心、運營中心,后勤綜合產業開發中心,將大量的管理和后勤工作集中處理。
再加上大量的資本和人才投入,基本做到了維修機械化、運營自動化和監測全面化的要求。
白繡鐵路千頭萬緒,可以說是付志恒一手一腳干出來的。這其中蘊藏了多少心血、承擔了多大的壓力,外人根本無法想象。
也正是因此,當白繡線僅僅運營一年半的時間就收回成本,這份答卷才越加的震撼人心。
最后整條白繡線投入運營,達到的運載效率之高,驚掉了一大群人的下巴和眼鏡。
兩個車頭的萬噸重載列車,間隔十分鐘發車。1990年年運量就達到了一億噸,每天發出24組列車,鐵軌使用時間不過才每天四個小時。白音華的煤礦產量,事實上確實是喂不飽白繡線的運量。然而即使如此,白繡線的盈利能力仍然是震撼了整個鐵道部。
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付志恒有足夠的理由,可以小小的驕傲一下。
不過對于他來說,這份事業不過才剛剛開始。僅僅只是白繡線可滿足不了他的胃口,盛京局的既有線改造是個更加艱巨的堡壘,但他已經摩拳擦掌做好了準備。
經過白繡線的建設,他通往部長位置的道路可以說已經是毫無懸念。整個盛京局上下,再也沒有人敢對他的命令陽奉陰違。盛京局這次是真的要典家蕩產,連盛京局在盛京的辦公大樓,都拿出來抵押給了中鐵建投銀行。
沒有辦法,一年回本、兩年翻番這個投資效率,實在是太讓人無法拒絕了。上了重載鐵路就別提什么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了。區區一萬兩黃金,也好意思拿出來說?
至于說白繡線上的職工們,自然是不得不感慨有些人“聰明反被聰明誤”。
那些主動考進來的職工們,現在已經紛紛走上關鍵崗位。由于段上效益好,工資和福利根本不是問題,收入比其他段職工至少要高一倍。
而那些不情不愿過來的職工,由于關系還留在派遣公司那邊,升職加薪自然是要排在后面。什么?現在想把關系轉到段里?晚了,白繡線運行過后第一個月,付志恒就宣布白繡段和白音華車站的編制是只出不進。
甚至還有小道消息,局里甚至在考慮,是否要在全局都實行這種勞務派遣方式。過上幾年,以白繡線的標準對盛京局的既有線進行改造,三十萬鐵路職工少說能砍下十萬人來。
多出來的這十萬人,很可能要關系全部轉到中鐵九局。
畢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全中國能夠承建新標重載鐵路的只有這么一支隊伍。
中鐵九局如果是一家上市企業,不用說,現在股價肯定已經在打著滾的往上翻了。關系轉到中鐵九局,前途未必就一定不如鐵路。
別說中國的鐵路從來都修不完,就是有一天國內不需要這么大的工程量了,那不還有非洲的廣闊天地、大有所為嗎?
當然,對于混日子的人來說,在哪里其實都是一樣。
不得不說,付志恒是幸運的。幸運的是白繡線重載列車沒有在投入伊始就出現嚴重事故,幸運在他的背后有中鐵建投的支持,幸運在這是一個屬于改革的美好時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