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架新舟60從運七200a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充分參考了市場上的同類產品。相較于原歷史上的同名產品,胡文海所乘坐的這款新舟60產品設計上要比歷史同期更成熟一些。但是從主要性能等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出入。
也就是說新舟60那空中拖拉機的噪音問題,也并不會因為是胡文海乘坐的商務機而有所不同。雖然增加了足夠多的隔音設計,但他這一路上耳朵也沒有太好過。好在帝都到青島不遠,忍一忍也就過來了。
即使如此,胡文海還是硬著頭皮宣布,以后他的專屬商務機就是這架新舟60了。沒辦法,自己投資造的飛機,哭著也要坐下去了。
別看胡文海表現的多么不堪似的,但實際上新舟60在市場上倒不是真賣不出去。因為價格便宜又不用花外匯,西北西南的一些小航空公司也愿意從西飛租賃新舟60跑支線,而且國開行對新舟60的租賃提供扶持性貸款,這里面有不小的利潤空間。
除此之外,新舟60在非洲也拿到了幾個訂單。雖然訂單需要貸款,不過都是老客戶了,總歸還是能賺回本錢的。而且新舟60是軍機的底子,皮實耐操的特點也很合黑非洲的需求。
新舟60的開發上,西飛也沒有賺到多少超額利潤。但他們在整機制造上嘗到了甜頭,對商飛的md-82國產化倒是上心了不少,那邊進度又加快了一些,也算是好事了。
飛機方面的發展結果喜人,但距離老百姓的生活還是遠了一些。倒是青島這里如果能談妥,才算是暫時有打個翻身仗的希望。
見到胡文海從飛機上下來,青島的領導們簇擁著一個人浩浩蕩蕩的走了過來。
“胡總,許久不見了。”
“我最近可是經常能見到張大哥,報紙雜志上到處都是你啊!”
“哈哈,胡總就別開我玩笑了。”
胡文海和張銳民交情多少還是有些的,當年一起懟機工委時候倆人就站在一條線上,這些年也沒有落下交往。新科培養起來的很多上游供應商與關聯企業,實際上也是海爾的供應商和合作企業,雙方可以說是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了。
胡文海之前雖然很長時間不在國內,但確實隔三差五就能聽到關于張銳民的消息。海爾憑借質量優勢,在八十年代產品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下就樹立了家喻戶曉級別的口碑,為接下來的厚積薄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海爾和張銳民的名字頻繁出現在經濟類的報紙雜志上,仿佛成了中國產品的一面旗幟。海爾冰箱和海爾集團作為一個成功的案例,甚至出現在了國外商學院的教材上面。海爾在商業上的成功,成了中國企業管理和改革的參照和標桿,胡文海在哈薩克斯坦還真沒少在國內運來的報紙雜志上看到他的名字。
“我來給胡總介紹一下,這是我們青島的各位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