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氟壓縮機技術,這在未來的家電行業可是標準配置。
從無氟電冰箱到無氟空調,甚至到最后連牙膏都追求無氟,仿佛氟這種元素的危害都要堪比放射性核物質了。
這其中當然有因為氟對大氣環境的危害,但也不能否認這其中的商業因素。就像小靈通為了打開市場,若有若無的暗示移動電話的電磁輻射危害更大,結果搞出一群反對基站落戶的業主一樣。從氟利昂到含氟牙膏,顯然各種目的的宣傳在這其中功不可沒。
以環保的名義,既可以保護人類賴以為生的生態環境,同樣也能做成一門生意。
不過這個理念對于九十年代的中國來說,還是未免有些超前了。
王船夫從東德空手套白狼的搞了一條dkk公司的無氟壓縮機生產線,這個案例是上過內參的。實際上胡文海當初依托烏克蘭,大肆挖了東德社會主義墻角的整個案例,國內有一整個研究所專門負責記錄和研究,寫出來的論文和報告被上面的大領導在小圈子里被列為了必讀書目。
類似的研究其實還有不少,至少如今也不用等二十年后俄羅斯的檔案解密了。蘇聯1991年解體、1992年蘇聯亡黨亡國的紀錄片就已經拍好,在國內相當級別的范圍內組織學習了。
私下里小道消息說,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內容相當“真實”。不僅有地圖頭在奧加廖沃別墅里和各加盟共和國領導人談判的全程記錄,而且當時819事件的蘇共領導人,挨個在片尾做了批評和自我批評……
王船夫確實很有眼光,從dkk搞來的這條生產線水平很高。生產的壓縮機不僅不需要使用氟利昂,而且壓縮機的使用年限也比含氟壓縮機的使用年限更久。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無氟壓縮機需要搭配無氟電冰箱設計,而且價格也要比含氟的貴上一些。雖然技術更加先進,但無氟壓縮機卻面臨著沒有電冰箱廠商愿意采購的窘境。
想來也很正常,無氟壓縮機的成本更高,市場認可程度低,而且它的使用年限更高也就意味著用戶更換產品的頻率下降。這樣一來,生產企業和經銷商對其不感興趣也就不奇怪了。
dkk的無氟壓縮機生產線搬到國內,王船夫和有色金屬研究院一年多沒開張,早就已經賠到姥姥家了。然而是這個技術不好嗎?顯然并非如此,而是技術到產品的路線沒有打通。
產學研路線打通,這是喊了幾十年的口號。然而為什么這條路線很難打通,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沒有一個能打破舊有格局的推動力。
胡文海有這個推動力,而且他知道什么技術是正確的發展方向,這就是他的優勢所在了。
原本是一個無人問津的雞肋,但是當它進入胡文海的視野范圍,這項技術立刻就能身價百倍。
張銳民在中國企業家的群體里,絕對屬于最有思想的哪一個層次。不論是八十年代就開始抓生產質量,還是打造的海爾cis系統,以及海爾擴張中的穩扎穩打,在九十年代那個浮躁的時代里都是極為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