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終究好漢也架不住人多拳亂,連湘西里耶這個地方的官府都逼得把各種文書檔案用火燒往井里扔,所以,從陳勝吳廣喊出“寧有種乎”的口號之后,從先秦時期傳下的各種禮法秩序,也因為這一番戰亂摧毀的干干凈凈。
等到劉亭長坐上主席臺,看著下面的文武百官,躊躇滿志的像發表幾句感言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高不成低不就講不出那么多一二三四五,想了半天之后,更多的是一句“來,弟兄們,干了這壇狗肉”。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既然皇帝老兒都喜歡吃狗肉,那這東西肯定好吃。
于是,在劉邦的引領下,只要能吃上狗肉就代表著自己有了一定的資格和地位。
不過,這個時候,端上席面供人們食用的仍然多是肉狗,因為早在《周禮》就已明確犬分三種:一為田犬,二為吠犬,三為食犬。
為了繼續提供狗肉,劉亭長還因循舊制安排安排人養狗。不過,因為自己吃不上狗肉,然后被裹挾著坐上了主席臺,劉亭長肯定吸取了前面的教訓。
堂而皇之地發俸祿給人養肉狗,肯定是不行的。在與蕭何樊噲他們一番商議之后,這個養狗的狗監,就專門為皇家馴養獵犬;但估計是掛羊頭賣狗肉吧。
到了漢武大帝的時候,因犯法而被處宮刑,然后到狗監任職,被被“給事狗監中”;專門負責養狗,但他給漢武大帝養的是吠犬還是食犬,就無從考證了。
不過,專職養狗的李延年,某次在漢武大帝面前唱了一曲“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讓自己的妹妹被漢武大帝封為了李夫人,后來,更是被追封為孝武皇后。
到了東漢,靈帝劉宏上位,比他的祖宗玩狗就玩得更花了。
按照史書的說法,劉宏是“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緩”,“王之左右皆狗而冠”。給狗戴冠系環,使狗成名副其實的衣冠禽獸。
不過,古人養肉狗的時候估計沒現代這么專業,一般人家也沒條件去專門養一只專門用來吃的狗,物質匱乏的年代,人都吃不飽,就不用提狗能養成什么樣子了。
野史說,嬴政貴為始皇帝,但也曾因為狗食短缺,強搶老百姓的口糧喂狗。
宋人記載說,宣城縣境內,“十里間有聚落,皆亡賴惡子及不逞宗室嘯集,屠牛殺狗,釀私酒,鑄毛錢,造楮幣,凡違禁害人之事,靡所不有。
這段話里可有一個重點,“凡違禁害人之事,靡所不有”,可以看得出:屠牛殺狗,也屬于違禁之事。
如果,狗肉的供應對象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的話,應該談不上違禁吧?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說:“犬肉三十斤,小麥六升,白酒六升,煮之令三沸。易湯,更以小麥、白酒各三升,煮令肉離骨,乃擎。雞子三十枚著肉中,便裹肉,顫中蒸,令雞子得干,以石連之。一宿出,可食。”
看來,現代人在吃狗肉的時候煮上幾個雞蛋,原來古人對此道早有研究。
再回想起司馬遷先生寫的那段鴻門宴,有一個畫面是這樣的:項羽給樊噲賜了一斗卮酒后,樊噲是拜謝,然后站起來喝完的。
那個時候的拜謝,可不是現在這樣鞠個躬作個揖,而是雙腿跪下行拜禮。但后來等到項羽再賜給樊噲一個生豬蹄膀時,樊噲就沒說謝謝了,而是很粗魯的直接把豬蹄膀放在自己的盾牌上,拔劍切而啖之。
“天厭雁、地厭犬和人厭鯉”,“盟之所用牲,貴賤不同。天子用牛及馬,諸侯用犬及豭,大夫以下用雞。”
試想一下,鴻門宴上,如果當時霸王給樊噲送上的是一缽熟狗肉,楚漢之爭的最終結局會是什么個狀況,還真不好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