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在廬州廬江,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主叫楊褒,是個獨子。
楊褒父母在世的時候,盼望著他能博取功名,筵請了很多老師給他教授文章禮儀,君子六藝樣樣都不曾落下,按現代的話說,楊褒也是個文武雙全的角色。
要知道,隋唐時期,人們對紅拂女聶隱娘張仲堅一類的人物可是追捧的很,就像時下的追星族一樣,李白先生都曾仗劍匹馬游山河,而且還給后人留下了“事了拂衣去”的名篇《俠客行》。
像楊褒這樣子的,雖說達不到謫仙人的高度,但學過形似還是沒有問題的。
在古代,國人是很講究“五倫”的,我們現在在農村的神龕上看到的是“天地國親師”,古代的寫法則是“天地君親師”,簡單地說起來就是天道法則、自然規律、國家領導、父母雙親和授業老師。
而且,《論語》中就說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說,早在孔子教授門徒的時候,學生就至少要將十塊臘肉扎成一束,作為起碼的拜師費。
等到了隋唐,拜師的禮物除了臘肉以外,還增添了帛、酒、修等東西。
這三樣東西在那個時候價格都不便宜,比如帛,就是很貴重的,有時候還能直接充當貨幣,酒就不用說了,歷朝歷代都曾禁止過用糧食釀酒,修就更直白了,要給老師送點孔方兄以備不時之需。
所以,楊家能夠給楊褒請得起老師,家里的家業也自然不是太差。
就像現代人們考證的,在古代要能負擔得起帛、酒、修等物品的學生必定出自門閥大族,普通的百姓是無法承擔這些的。而且唐代的六學二館中,基本上都是官員子弟就讀。
都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在學校里,楊褒接觸又都是差不多階層的人,對事務的看法自然也就相當的灑脫了。
不過,雖然在這些接觸以后,楊褒的眼界很高,但他并沒有沾上某些富二代官二代的不良習氣,除了愛交朋結友這逛逛那逛逛打打獵看看山觀觀水之外,倒也沒有“何不食肉糜”的無知。
伴隨著父母年歲的增長,在父母的安排下,楊褒成了親娶了妻,慢慢地結果了父母的家業,但愛出去逛的性情卻沒有收斂多少。
即便是父母去世后,十天半月不在的情形也多的是,年少的嬌妻是經常性被他一個人丟在家里。
某次,楊褒又出門溜達,路上借宿朋友親知家里。這個親知是楊褒某次外出時認識的一個貧民,家里條件不好,但很勤勞,人又很忠厚,當時在城里遇到了一件難事,還是楊褒幫著解的圍。
而且,這事過后兩人還有了交集,雖說兩人在明里階層不一樣,但看到楊褒把自己當朋友,心里也很感動,在親知看來,楊褒既是自己的恩公也是朋友。
所以等楊褒到了自己家以后,親知很是驚喜但也很訕然。一來是自己家本來就很窮,二來楊褒這次來的很突然,自己又沒有什么準備。
但朋友加恩公來了,怎么也得請楊褒在家里吃頓飯吧。于是,便讓渾家四處去借點雞蛋什么的,自己和楊褒在院子里說說話。哪知道到快天黑了,渾家從村子里回來,竹簍里也只有一把洗凈了的野菜。
渾家說,村里其他人家這段時間都在靠野菜度著日子。怎么辦呢?四下無計不知道怎么開口和楊褒說的親知,冷不丁看見自家院子養著的那條狗,便讓渾家燒水,準備把這條狗殺了招待楊褒。
見親知提著木棒向狗走去,楊褒一開始并沒有阻攔,因為不知道親知準備殺狗招待自己。
可等親知走到狗面前的時候,那狗卻掙脫了繩索跑到了楊褒面前,前腳跪下,看著楊褒,仿佛求楊褒饒命一般;搞得親知是一臉的尷尬。
楊褒就覺得很奇怪了,趕緊阻止了親知的舉動,不讓親知打殺這條狗。親知也是萬莫奈何,便把事情的緣由和楊褒說了。
楊褒聽了之后,告訴親知,這有什么難處呢,不過是一餐飯罷了。我的包裹里還有些干糧,你讓嫂嫂熱一下,我們將就對付一下。這條狗,你就送給我吧,明天我就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