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大學士的同僚胡牧亭曾給他講過一個故事,被整理在《閱微草堂筆記》的第一卷第一則,現代有很多人對這個故事都進行過改編。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只豬,為什么沒有把它放在“傳說中的那些豬”分卷里,是因為這頭豬比不上江陵城的那幾頭豬,那幾頭豬能預知未來,這頭豬,只知道自己的前世。
胡牧亭這個人,在乾隆年間的時候當過御史,御史這個官職,在古代,品秩不是很高,但很是清貴,既是諫官,又是紀檢干部。而且還有一項特權,就是可以風聞奏事。
據說,風聞奏事這個權利是宋仁宗賜給御史的,意思是說御史諫官可以根據道聽途說的傳言甚至是流言在朝廷上來對懟各品官員,哪怕是當朝宰相一品大臣,常常也會被弄得下不了臺。
試想一下,皇帝坐在中間,文武百官兩排站在聆聽皇帝的指示時,突然一個御史諫官跳出來,說某位大臣怎么怎么的,然后從一件極為細微的事情上升到這位大臣的人品,皇帝就可以坐在上面看鬧熱了,就像丟了一根骨頭,惹得狗咬狗一撮毛。
宋代的歐陽修,在當宰相的時候就差點被御史諫官的風聞奏事弄得當著皇帝的面想自殺。
據說是因為他的小舅子被罷了官,求到他面前想讓歐陽修幫他官復原職,當姐夫的拒絕他以后,這個小舅子就四處造謠說姐夫和自己的兒媳婦有茍且之事。
這事傳到歐陽修的政敵耳朵之后,他們便借著這事兒大肆彈劾歐陽修,一下子就搞臭了歐陽修的名聲,逼的歐陽修還辭官歸隱。
所以呢,如果按照歐陽大師的遭遇來看,胡牧亭說的這個事到底是真是假,可能也要冠以“莫須有”吧。
胡牧亭說,在他的老家,有個人養了一頭豬,平時沒事的時候會趕著豬在外溜達溜達。
這豬也是很好養很聽招呼,不管是自家的主人,還是村里的其他人,順著趕,倒著趕都沒事,就是見不得隔壁鄰居家的老頭。
即便是被主人關在豬圈里,若是聽見了老頭的聲音都會暴躁不已。
要是在主人或其他人牽著他溜達的時候,它看見了老頭之后,就會張開嘴巴,作勢朝老頭撞去,牽著它的人要是氣力稍弱或者是繩子沒有抓穩的話,也常常會被它帶得一個趔趄。
時間長了之后,老家的人都知道這豬看不慣那老頭。惹得鄉人都笑話老頭,你這個卵人肯定要不得,豬都見不得你。
被鄉人這樣打趣的次數多了,這個老頭也是很煩躁。
轉天又一次在路上碰到這頭豬受了這頭豬的氣以后,老頭勃然大怒,氣呼呼地對人說,狗日的畜生就對到我一個人作怪,等老子把你買下來殺了吃了,看你還有么子古怪沒。
不過,別看老頭吼的鬧熱,但他卻是個佛家的忠實信徒,走路都生怕踩死螞蟻子。
在回去的路上,他一邊罵罵咧咧的一邊走,走著走著,卻猛地停了下來,這是不是師傅們經常講到的夙冤哦,不然這么大的寨子,這頭豬咋就針對我一個呢。
有了這個想法以后,老頭心里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念頭就更加占據了上風。
隔了幾天以后,他想辦法以大價錢從鄰居家買到了這頭豬。
見他吆喝著幫忙的人把豬裝在籠子里,都以為他是準備到鎮上找屠夫把豬賣掉或者殺掉,有些看熱鬧的人便跟在他后面看看是怎么回事。
結果,在離開村子以后,老頭竟然把豬送到了鎮上的佛寺里,讓這頭豬做了“長生豬”。說寧愿出錢出力讓和尚養著,一輩子不宰不殺,供養到自然死。老頭的這一頓騷操作把跟著看鬧熱的人都驚得目瞪口呆。
不過,說來也怪,在老頭把這頭豬送到佛寺以后。村人也跟著老頭去寺里看了幾次那頭豬。但那豬在見到老頭以后,倒沒像以往那樣見不得老頭,反而像只小狗般討好老頭,似乎還真應了老頭原來想到的“冤家宜解不宜結”。
看來,這頭豬前世可能還真的與老頭有過節啊,呵呵。但是,如果說一只豬都能記得前世的事,那也只能說釋家的因果輪回論調對國人的影響實在是太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