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隋末,烽火四起,李淵在太原起兵,幾經征伐,平定了十八路烽火三十六道煙塵,終于海內如一。
玄武門之后,李世民登上帝位,眼見戰亂引起的民不聊生,李二大帝心系黎民百姓,休養生息,大力發展農桑,經濟迅速恢復,貞觀年號在后世的歷史中被稱為“貞觀之治”,李二大帝本人也被尊為天可汗。
雖說貞觀之后,李唐宗室因為武則天的橫空出世,皇權波折很多,但那涉及的都是高層。對老百姓來說,日常生活卻沒有因為坐在朝堂正中間的人變化引發太多的變故,社會依然穩步發展,農商經濟都很活躍,在洛陽城里還豎起了萬國中央的標志性建筑。
從長安洛陽到西域,從長安洛陽到東北,從長安洛陽到嶺南,沿著官道來來往往的行商絡繹不絕。如果從空中俯瞰的話,在這從長安洛陽通往全國各地的線條之上,還有無數個或大或小的城市,日夜吞吐著商人們攜帶的貨物。
城市的繁榮是離不開商人的。即便是五大姓這些世家門閥,明里把錢視為阿堵物,但背里卻依然有子弟從事著權貴們視為賤業的行當,以保障家族的運轉。
荊州城,也是綴在長安洛陽到四方商道的一顆明珠。不知道哪一年,有從長安洛陽過來的崔姓子弟,在這里扎了根,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元和年間,在荊州城的崔家商行換了主事,不知道是從長安洛陽調過來的,還是崔家在從事賤業的子弟中搞了一次競爭性上崗,主事的位置落到了一個叫崔商的人身上。
這個崔商也是個能人,上位以后,短短的兩三年時間,硬生生地在眾大姓作為幕后老板的情況下,把崔家商行的生意開拓到了西南的云貴一帶,沿途還建了很多連鎖店。
而且,當時荊州城的商賈之中,崔商身為商界巨頭之一,在世人的眼里,卻沒有半點商人的市儈之氣,反而更像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談吐舉止都很儒雅,溫良恭儉讓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用現代的話評價的話,就是一位儒商。
崔商新開拓的這條商道,經營的主要是虎皮、犀角、象牙這些名貴物品。這些東西原本都是從蜀中運達洛陽長安,利潤不菲,京都的權貴對這些東西都是趨之若鶩。
如果按商道的路程比較的話,虎皮犀角象牙走崔商的這條商道明面上看起來還不如走蜀中,但架不住崔商點子多運氣好啊,僅用少量的茶鹽就獲得了大量的貨物,量多本錢小,僅這三項貨物就為崔家的發展增添了不少氣力。
在這條商道辟開的第二年,不知道是同行的競爭,還是貨物的來源少了,京都那邊反饋的消息有點不那么樂觀。
崔商把信息傳到了黔州分行,可分行的管事回給崔商的信息也很模糊。這下,崔商可有點摸不準了,便有了親自去黔州盤盤底的想法。
因為黔州分行信息傳回來的時候夏天已過了一半,眼下又秋收在際,糧食不光是大宗買賣,更是大姓大族的立家之本。一直等到新糧入倉之后,荊州城里的所有營生全部安排的妥妥當當,崔商才把黔州之行提上日程。
在古代,交通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陸運,一塊是水運。長江流域的行商,自然也就多選擇依托長江水。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云貴川渝,山高路險,縱如體力超乎常人的李白在川蜀爬山的時候也忍不住高呼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等崔商決定出發的時候,長江水比春夏季的時候回落了許多。但即便是這樣,坐船也比走崇山峻嶺之間的官道要好得多。作為荊州城里的商界巨頭,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為了穩妥起見,出發的時候,也就選擇了水路。
從荊州城里出來的頭幾天,一路行船,崔商還是很興奮的,時常提著個茶壺在船頭逛逛,左看看右瞧瞧,有時候還會吟一首前人的詩。無它,逆流而上的景色還是很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