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人的認知里,魂魄是肯定存在于人的身體的。
譬如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大多都聽老一輩的人說過有關魂魄的故事,而且還帶著幾分神奇的色彩。比方說什么看到人的生魂在飄蕩啊,小孩兒遇到驚嚇或者是遇到不干凈的東西了丟了魂啊等等,還要請職業的人員來招魂叫魂。
這種類似的說法,在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沒有人能講得清它是什么時候起源的,或者是從哪個地方開始流行起來的。
據說,英明神武的漢武大帝,某個寵愛的妃子死了之后,漢武大帝還曾讓術士招魂。長沙馬王堆墓葬出土的帛畫,清晰地繪制了“招魂”的場景。
后世很多人對魂魄一說嗤之以鼻,覺得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即便是某個新聞說,西方有人將瀕死的人擱放在天平上,用天平稱重的方法去考證過魂魄的存在,但也沒有得出一個什么明顯的結論。
但若從華夏浩渺的典籍中尋跡的話,早在先秦時期,先民的認知里就有著魂魄的觀念。在這個時期,古代學者對人是由魂與魄組成的認知是源自哪里,依然沒有人說的清。
《左傳》里有兩句話:“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黃帝內經》則說:“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入者謂之魄。”
這可能是古人最早關于魂魄的書面記載。
在道家的典藏里,對魂魄一說進行了細分,說人身有三魂七魄。三魂即胎光、爽靈、幽精;七魄為尸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而且,《云笈七簽》還詳細地解釋過“三魂”“胎光,屬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凈,久居人身,則能長生;爽靈,屬之于五行,常欲人機謀萬物,令人心勞氣散,多生禍福災衰刑害之事;幽精,屬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令人穢亂昏暗、耽著睡眠,精華枯竭而名生黑簿鬼錄。”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典籍里的記載,還是民間的傳說,在所有的故事中,“魂魄”一說,慢慢的就專指為“魂”,或者說是以“魂”代替了“魂”與“魄”。并且,隨著事物的發展,還有了一個與“魂”相近的詞:“元神”。
在《二刻拍案驚奇》里,凌蒙初先生為后人講述了一個“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續前緣”的故事。故事里,大姐興娘的魂魄借用了妹妹慶娘的身軀,與生前的夫君崔生恩愛了一年之后,又稟告家人讓妹妹慶娘嫁給了崔生。
結果崔生和慶娘合婚進了洞房:“一個閨中弱質,與新郎未經半晌交談;一個旅邸故人,共嬌面曾做一年相識。一個只耳畔聲音稍異,面目無差;一個但見眼前光景皆新,心膽尚怯。一個還認蝴蝶夢中尋故友,一個正在海棠枝上試新紅。”
再如《離魂記》,陳玄佑說清河女子張倩娘與太原王宙青梅竹馬,倩娘父親張鎰也曾說將倩娘許配給王宙為妻,但等兩人長大后,張鎰卻食言了。王宙受不了打擊遠走京城,卻不想倩娘也跟著王宙私奔了。兩人在外生活了五年,還生下了兩個兒子。最后,考慮到倩娘思親心切,王宙領著妻子一同返鄉向岳父岳母謝罪,結果,才發現和自己生活了五年并生下兩個兒子的倩娘居然只是倩娘的魂魄。兩個倩娘相見后,身體合二為一,只是衣裳多了一層。
這個故事的尺度基本上就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有點匪夷所思了。與道家講的“魂若不歸,魄即與鬼通連。魂欲人生,魄欲人死。魂悲魄笑。”很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