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狗手舞足蹈的樣子,張氏也暗自定下心來,“呆在這里生不如死,不如逃了吧,哪怕被發現然后打死了都比這樣活著要好些。再說,萬一真能逃回家里呢。”
有了這個想法后,張氏繼續前往水源處打水,這次她不再像以前那樣心如死灰,而是充滿了希望和勇氣。
在回去的路上,她開始四處張望,尋找可能的逃跑路線。也許是因為內心已經決定逃離,這次肩上的水似乎變得輕松了許多。
張氏發現,部落的看守比以前松懈了許多。也許是這幾個月沒人再敢嘗試逃跑,或者羌人自認為就算俘虜們逃走了,也能輕易追回,所以他們現在對這些被擄來的宋人幾乎不再關注。
這天夜里,張氏等部落里的人都入睡后,悄悄喚醒了那條狗。那狗似乎明白了她的意圖,帶著她繞過看守,徑直向南邊奔去。
每當接近天亮時,它總會尋找草木茂盛的地方,讓她趴下藏匿起來,然后自己爬上高處眺望,仿佛在探路。有時候,它還會捕捉野雞野兔給她吃,以緩解饑餓。就這樣,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她們終于抵達了宋朝邊境。
一見到巡邏的宋國士兵,張氏就如同抓到救命稻草一般,立刻大聲呼救起來。看著眼前這一人一狗,再看看狼狽不堪、衣衫襤褸的張氏,巡邏的士兵們一開始還以為她是羌人的探子呢。
經過一番細細盤問后,他們得知這位帶著狗南歸的女子竟然是蒿店巡檢司張殿直的妻子!于是,事情很快就一級一級報到了京城。
原本因戰事失利免去官職呆在蒿店的張殿直,也因為妻子的南歸得以起復。夫妻二人重逢后,感情依舊深厚如初。
那條領著張氏回來的狗,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張殿直家中的一員。早晚用餐的時候,在張家,是張殿直一份,張氏一份,狗一份。
后來,這個故事傳到了羌人那里,那個小部落的頭領為此遭受了不少族人的埋怨和譏諷。
一條狗因為主人的恩情,當主人不幸陷入敵域時,心中惦念著回家的路,而且,還把自己的主人也帶回了家,不得不讓人感慨而稱道。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當今這個看似繁華絢爛的社會之中,居然存在著那么一部分人。他們雖然擁有著華麗的外表,宛如夜空中閃爍的繁星一般耀眼奪目;可實際上,他們的心靈早已背棄了生養自己的雙親以及哺育成長的祖國母親。
如果將這些人與那條領著張氏南歸的狗拿起來做比較的話,對那條領著張氏安然歸來的狗,是一種莫大的侮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