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儀式會持續很久,直到過了幾天之后,風把這泡泡吹破之后,看到羊崽子從地里鉆出來,僧人們才會離開。然后牧人便會將這些小羊崽子匯成一群,趕著放牧。
中原地區百姓餐桌上美味可口的羊肉,大多都來自遙遠的西域。所以,張岱隨即總結說,而這種獨特的生育方式,更是讓人大開眼界,它完全超出了醫家所熟知的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四種生育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種方式培育出來的羊,其數量之多簡直超乎想象,一只羊便能繁衍出眾多后代,相比起備受關注的克隆羊多莉,實在是厲害得多!
多莉雖然也是一項了不起的科技成果,但卻存在諸多隱患和不安全因素,比如早衰、健康問題等。然而,西域的“種羊”,不僅數量眾多,還不存在那些令人擔憂的問題。
不過,關于用于種植羊的到底是公羊還是母羊,亦或是有著其他特殊的講究,張岱并未詳細說明。他只是反反復復地提及需要在未日種下,并于未日收獲,這其中似乎蘊含著某種神秘莫測的意味。
除了張岱的記載外,還有一份更為詳盡細致的“種羊”記錄。
說是“種羊”的時候,首先需要極為小心謹慎地將羊皮剝開,拿出羊的五臟六腑之后,慢慢地去掉里面的羊肉。
等羊肉全部清除完畢,羊還是一只整羊。這個時候,再把先前取出的五臟六腑再次塞到帶皮骨羊里。然后再把這只特殊的羊埋在泥土里。
第二年開春,第一次春雨之后,埋羊的地方,地面上就會有無數或大或小的泡泡。看到這些泡泡以后,就得趕緊去請寺里的高僧來做法。
等高僧到了以后,隨著誦經吹螺伐鼓的聲音響起,泥土里也會有動靜。一只只的羊崽子會出現在泡泡里,然后伴隨著僧人們的法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長大。但是這些待在泡泡里的羊崽子,他們的臍帶依然在泥土里。
等到再沒有羊崽子出現在泡泡里之后,僧人們會停下手中的法事,休息上三天。三天之后,再繼續請僧人持咒做法、吹螺伐鼓,然后一個個戳破有羊崽子的泡泡,割掉羊崽子身上的臍帶。
臍帶割掉之后,就可以驅趕著這些新生的小羊放牧,等到羊崽子長大之后,就可以食用了。
至于醫圣,在總結這事的時候就更為夸張了。“種羊”的方式也就簡單粗暴,沒有張岱他們說的那么講究。
這種神奇的“地生羊”種植方法共有三種:把羊臍種在土里,第二年可以得到羊;把羊脛骨種在土里,第二年可以得到羊;把羊角種在土里,第二年也可以得到羊。而且,這些種出來的羊都是可以食用的。
相較之下,當今那些在高科技實驗室中精心鉆研出來的復雜克隆技術,盡管聽起來似乎充滿了科學的神秘魅力,但又怎能比得上這古老而神奇的“僧吹胡笳可種羊”之術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