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宣和年間,天下太平,文風昌盛。在這繁華之世,有一個姓董的秀才,心懷壯志,前來州學求學問道。因他家離州學路途遙遠,往返不便,便索性寄宿在了州學之中。
或許是為了爭取早日成就功名,光宗耀祖。進州學以后,董秀才可是頭懸梁針刺股,學習是十分的刻苦,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以后,還經常性的挑燈夜讀。
都說勤能補拙,但董秀才本身并不拙。這一用功,成績是嘩嘩地直上,州學里的老師可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認為此子將來必成大器,于是時常給他開小灶,額外傳授一些獨家的學問和應試技巧。而且,只要逮著機會,老師們就會當著眾多學生的面夸贊董秀才,將他樹立為全校同學的榜樣楷模。
在隨后幾次由州學自行組織的考試比試中,董秀才憑借扎實的學識和出色的發揮,一把其他同窗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這下可讓州學里的教授們大喜過望,紛紛動起了惜才之心。經過一番商討之后,決定給予董秀才特殊優待——將他從原來擁擠嘈雜的大通鋪宿舍遷至學校后院僻靜清幽的一小叢廂房中居住。
這一叢小小的廂房,在眾多州學學生的口中,一直以來都有著一個特別的稱呼——“上九舍”。
之所以有這么個名號,是因為只有各方面表現都極其優異的九名學生才有資格在此居住。
然而,事實上,所謂的“上九舍”不過就是名頭罷了。這里原本乃是學校后院那些負責打雜和種菜的仆役們的居所。
只不過相對較為寬敞,環境也頗為清靜,于是便被教授們相中并加以改造利用,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書齋”。
不僅如此,教授們還煞費苦心地制定出了一套詳細的規則。凡是有幸住進“上九舍”的學生,隨時有可能會面臨來自大通鋪同學們的挑戰,如果挑戰失敗,就只能乖乖讓出位置。
如此一來,不僅住在大通鋪的學生們為了爭取進入“上九舍”而拼命內卷,就連已經身處“上九舍”的學生也是一刻不敢松懈,競爭之激烈可謂超乎想象。
別的暫且不論,單看每天晚上從各個房間窗戶映照出來的燈光便能知曉一二。這些燈光常常要到深更半夜才會陸續熄滅。
某一天放學之后,董秀才匆匆用過晚飯,便迫不及待地返回自己位于“上九舍”的房間。打開自己精心制定的學習計劃表,準備開始又一輪緊張忙碌的夜讀。
許是因為吃多了些還是喝多了些水,天快麻麻黑的時候,董秀才忽然覺得有些內急,心中暗叫不好,連忙站起身來,整理好衣衫,匆匆忙忙地準備前往茅房解決燃眉之急。于
從上九舍去往茅房的路途不算太遠,卻也需要穿過一小片綠油油的菜地。菜地旁,立著一棵高大而挺拔的柳樹,枝繁葉茂,宛如一把巨大的綠傘遮蓋住一方天地。
炎熱難耐的夏日,州學里那些德高望重的教授們偶爾會把上九舍的學生們召集起來,就在這棵大柳樹下舉行一場場激烈精彩的辯論會。
董秀才一路小跑,終于趕到了茅房。一番暢快淋漓之后,他如釋重負,邁著輕快的步伐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