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婺源,有一戶姓俞的人家,家族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當地乃是赫赫有名的名門望族。
這俞家自祖上起便以詩書傳家,歷代子孫皆勤奮好學,品行端正,因此在鄉鄰間口碑極佳。多年來,俞家一直秉持著正直善良、樂善好施的家風,深受人們的敬重與愛戴。
然而,當家族產業傳到俞彥輔手中之后,情況卻開始逐漸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
這俞彥輔生得一副好皮囊,模樣長得甚是俊朗,平日里總是身著一襲長衫,舉手投足之間盡顯文人雅士之風。而且,待人接物也極有禮貌,臉上總是掛著一抹淡淡的微笑,令人心生好感。
不過,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這俞彥輔表面上文質彬彬、謙遜有禮,人畜無害,可一旦背過身去,就會換上另外一副嘴臉。這種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手段,他早已運用得爐火純青,讓人防不勝防。
更可怕的是,此人心思極其縝密,狡詐陰險至極。他工于心計,擅長算計別人,往往能在不動聲色之間設下重重陷阱,讓對手不知不覺地落入他精心布置的圈套之中。
許多人都曾被他蒙騙,吃了大虧,卻還渾然不覺。若是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他,那恐怕沒有比“看似長了一張慈悲為懷的菩薩面容,實則暗藏著一顆狠毒如蛇蝎般的心腸”更為貼切的了。
平日里,這俞彥輔可謂是囂張跋扈到了極點!在婺源是聲名狼藉,臭名昭著,哪怕只是輕輕一提及他的名號,那些年幼無知的小孩子們都會被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當地的百姓們對于俞彥輔的所作所為簡直是恨之入骨,他們把牙齒都咬碎了,可心中的憤恨卻依然難以平息。
然而,面對著實力雄厚且背景強大的俞家,眾人雖然滿腔怒火,卻也只能選擇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在背后,人們悄悄地給他起了一個綽號——“俞扒皮”,用這樣的方式來宣泄自己內心深處積壓已久的不滿和怨恨。
可是,每當他們真的與俞彥輔當面相遇之時,就算心里面有著千萬般的不情愿,也還是不得不硬著頭皮裝出一副畢恭畢敬的模樣,誠惶誠恐地尊稱他一聲:“俞公。”
畢竟,誰也不愿意因為一時的不慎而惹怒了這位橫行霸道的惡霸,進而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又或者被他惡意告發至官府,最終落得個不死也得掉一層皮的凄慘下場。
某天,一位來自京城的子弟路過婺源,在一家酒肆里暫時停歇之際,無意間從旁人的口中聽聞了有關俞彥輔的種種劣跡斑斑之事。
這位從京城遠道而來的貴胄子弟,瞬間怒火攻心,想會一會俞彥輔。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他準備大展拳腳,計劃尚未實施之際,就泄露了出去。
俗話說:“強龍難壓地頭蛇。”俞彥輔迅速調動起手中所有可用的資源和人脈關系,開始施展一系列陰險狡詐的手段予以回擊。
最終,這場較量以那位原本躊躇滿志、不可一世的京城子弟慘敗收場。他不僅沒能實現自己最初的愿望,反而在俞彥輔的算計下處處碰壁,搞得灰頭土臉、狼狽至極。
成功擊退京城子弟之后,俞彥輔愈發得意忘形、囂張跋扈起來。他大張旗鼓地四處宣揚自己的所謂“豐功偉績”,逢人便吹噓自己如何輕而易舉地挫敗了那位京城來的大人物。
在那段時間里,有關他的傳奇事跡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遍了整個婺源縣城的每一個角落。
也因如此,婺源當地的老百姓對他越發感到恐懼和害怕。往日里,大家還只是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態,盡量避免與他發生任何交集。現在,事情卻變得越來越糟糕。漸漸地,就連想要躲避也已成為一種奢望。
短短的數年里,由于與俞彥輔產生了矛盾或者無意中得罪了他,無數家庭被迫走上了一條艱難的道路。
一些人不得不忍痛割愛,以極低的價格將自家賴以為生的產業變賣出去,然后拖家帶口,背井離鄉。
而那些反應稍微遲緩一些,沒能及時逃脫魔掌的人,則大多被俞彥輔設計陷害,深陷囹圄,承受著無窮無盡的折磨和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