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在蘭溪,有戶姓李的人家。論起家業來,在當地也算得上是夠得上臺面的。同鄉們扯白的時候說到李家,都把他們家當做了自己學習和追趕的標桿。
其間的原因其實也不復雜,往前推個幾十年,大家都是在一個起跑線上,都是兩只手一個腦袋。只是李家比自己更加勤勞苦做和省吃儉用,天長日久累計下來,把大伙兒就慢慢落在了后邊。
所以,回過來再去看老輩人常常說的那句“養兒結貧親、養女攀高門”,就很好理解了。
哪家人家家里存下的錢糧是炮打起來的?都是拼了老命才積攢下來的家業,肯定是想找個既能吃苦又有攢積的幫手啊。
要是來個不知事的,一天到晚事也不干,又要吃得好穿得好,就算家里有再多的金山銀山,遲早都會揮霍的干干凈凈。
這也就像后世流行的那個梗——“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這話里面隱含的,其實大約也有這個意思。
至于后來的什么“扶第魔”、“螃蟹女”、“鳳凰男”等等,其實,也不過是這些話的升華和細化罷了。
言歸正傳,話說李家開始在蘭溪冒頭之后,往下怎么選接班人,然后讓家里怎么更上一層樓,就成了李家夫妻倆最為關注的事。
這期間,隨著兒子逐漸長大成人,邊鄰處近的媒婆是紛紛登門,說這家的女兒俊,那家的女兒俏,一個接一個給李家夫妻說。
對這些口吐蓮花的媒婆,夫妻倆心里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都是過來人,家里有女兒的人家,哪個不盼著自家的女兒能夠糠籮籮跳進米籮籮呢?
別的不說,萬一遇上青黃不接的時候,好歹也能借著姻親這回事去求求親家救救急,或者打打秋風,難關不就過去了嗎?
然而,媒婆越是說的天花亂墜,李家夫妻倆心里的那根弦卻繃得越緊。
雖說都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真要是隔山買羊,萬一媒婆嘴里說的姑娘獨具慧眼,等到進門那天才發現其實是說那姑娘只一只眼見看得見,那就真是啞巴吃黃連了。
所以,不管是主動上門的媒婆,還是自己托人打探到了消息,李家夫妻倆都會仔細琢磨。
選來選去之后,最終,李家夫妻相中了蘭溪
在李家夫妻眼里,盡管對方的父親去世得早,就孤女寡母的相依為命,也沒什么個有力的后背親。但那寡母卻是硬氣,硬生生一個人把女兒拉扯大了、
而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那姑娘也還吃的了苦。左右的鄰居說到這家人的時候,都是豎起了大拇指。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了解,李家夫妻倆對這對母女越發滿意,于是就主動托媒人前去上門說親。
見媒婆登門和自己說起李家的想法,那寡母先是愕然,俄爾便是驚喜,再然后更多的卻是忐忑和憂慮。
且不說是不是有人故意取笑,光這李家的名聲,都是自己想都不敢想的。若不是媒婆都差點賭咒發誓了,自己做夢也不曾想過會有這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