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庚子年,朝廷科考在即,蜀中有個叫費樞費道樞的秀才離開家鄉廣都,朝著京師汴京出發。
雖說和百余年前青蓮先生的“噫吁嚱危乎高哉”相比,路途好走了許多;而且,明皇避難的時候又把道路拓寬了許多,但依舊是看到屋走得哭。
苦是苦了些,但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越是往汴京方向走,費秀才的感受便越深。廣都發給自己的諜文確保了自己可以在沿途的驛站和關卡打點,得到照顧和放行。
至于路上的安全,就更不消說了。官府早就進行了剿匪宣傳和整治行動,提前消除了路上的安全隱患。錯過了驛站和關卡,費秀才索性就在沿途的百姓家投宿。
真碰上的幾個山賊,卻也都是活不下去的窮苦人。見自己是個趕考的士子,也沒有多的糾纏。窮學文富學武,打破腦殼擠這條獨木橋的,有幾個又是腰纏萬貫的呢?
一路緊趕慢趕,眼前快走到長安的時候,費秀才因為腹瀉被隊伍落下了。等起身再追上一段時間之后,天色也已經開始暗下來了,似乎與隊伍匯合也成了難題。
好在剛才和路人打聽的時候,得到了一個好消息。說前面不遠處的燕脂坡還有處逆旅可以打尖,費秀才估摸了一下,再加把勁,應該在日落之前可以趕到那里。
于是,費秀才便打定主意,這天晚上就在那里湊合一晚,明日再趕路,說不定還能追上同鄉的隊伍。
趕到燕脂坡后,太陽已經落山了。借著依稀的微光,打量著路人說的那處逆旅,費秀才的心里有些打鼓。
與自己這一路上見到的逆旅不同的是,燕脂坡這里的,與其說是個客棧,倒不如說是個農家小院更為貼切。
而且,四周都沒有其他人家,顯得有些孤零零的。若不是靠著官道,只怕投宿的人都會有些忐忑。
然而,事已至此,費秀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繼續趕路的話,天已經完全黑下來,道路也不好走,實在不太安全。
猶豫再三,費秀才還是決定去試試。他看著屋子里透出的燈光,深吸一口氣,然后走到院子外,開始叫門。
不多時,便見一個婦人提著燈籠緩緩走了出來。走到了門口,婦人笑吟吟地問費秀才,“客官可是要打尖?”
見出來的是婦人,還笑吟吟的。費秀才不覺后退了一步,蜀中那里古怪的傳說一下子就涌上了心頭。
定了定神后,費秀才趕忙拱手施禮道:“見過小娘子。在下從蜀中來,此番前往汴京參加科舉考試。只是途中不幸錯過了行程,不知貴處可有容身之地?”
“原來是個秀才。”那婦人心中暗道。嘴里卻道,“妾身便是此間的主人。住處自然是有的,客官您就放心吧,請隨我來。”
跟著婦人往里面走,費秀才也有些好奇。都說這處是逆旅,怎么也不見有幾個人投宿啊?而且,整個店里,為何只有婦人一人呢?
不過,心里是這樣想,但費秀才卻沒有發問,默默地跟在婦人的身后,聽憑她給自己安排住的地方。
倒是那婦人,倒像是個自來熟,一邊在前頭引路,一邊時不時的和費秀才搭上幾句白話,還主動問費秀才要不要燒點熱水泡泡腳解解乏,言語之中甚是溫柔。
然而,婦人越是熱情,費秀才心里越發打起了小九九。但是,婦人的提議還是不錯的,趕了一天路,要是能有點熱水泡泡腳消消乏,也的確不錯。
不過,等到婦人安排好房間之后,費秀才婉拒了婦人提供熱水的好意,問了燒水的地方之后,自己尋了些柴火,燒了些熱水。也趁著這機會再把這處逆旅打量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