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迅聽了楊振的話,先是一愣,隨即哈哈一笑情不自禁地用手捋須,一遍頻頻點頭,一遍連連說道
“既然如此,在下就明說了吧。今年以來,天子痛感關內流賊作亂延宕日久,朝廷錢糧困頓捉襟見肘,極為憂慮內外兩面之無法兼顧,因此多次征詢內閣與六部之建言,有意動用天下之精銳,先行用兵于遼沉,畢其功于一役,爾后大舉征調遼軍入關內,用遼軍去平賊”
“這個”
楊振一聽沉迅說的這番話,就知道自己一直在考慮的事情,果然還是開始了。
好在他已經成功將此事,拖延到崇禎十四年的年底才開始策劃,比原時空整整晚了一年。
與此相應的是,他利用這一年的時間也做了不少的準備,現在已經不再擔心此事了。
不過,即便他已經有了準備,此時聞得此言,也沒有表現出任何“意料之中”的意思來,而是表現出了滿臉的疑惑、意外和抗拒。
沉迅一看到楊振這個表現,擔心楊振出言拒絕,根本不給楊振說話的機會,立刻就又補充說道
“在下知道,都督曾向天子建言,攘外必先安內。對此建言,在下以前也深為認同,當時東虜強而流賊弱,東虜不能一時驟平,而流賊卻有此機會。
“楊閣部生前,亦曾秉持攘外必先安內之策略,當時在下已任職兵部,有幸參與擘畫,是以深知其意,質言之,攘外必先安內取的乃是先易后難之策。
“然而時過境遷,時移勢變,而今,都督已崛起于金海之地,屢敗東虜之大軍,大捷無數,洪都師與錦義伯集結重兵于遼西堅城,屯義州,奪廣寧,兵鋒銳利
“兩相對比之下,虜勢已弱,而我勢已強,都督與洪都師、錦義伯東西對進之下,十數萬精銳之軍泰山壓頂,東虜必無幸存之道理,屆時”
“沉大人”
楊振見沉迅越說越康慨,越說越激昂,連忙出聲打斷了他。
因為楊振發現,沉迅所說的情況跟自己所了解的原時空情況有所不同,好像與清虜決戰于遼沉的事情,變成了自己跟遼西兵馬的事情,這可不行。
不管朝廷調集來的九邊兵馬對自己有沒有大用,他們都應該在決戰之際調到關外前線去。
一來,只有在西線集結了足夠多的大明軍隊,才能在西線牽制足夠多的清虜兵馬,這樣一來,自己才好從東線和南線取得大的突破。
二來,調集九邊兵馬的過程將是一個花費大量時間的過程,至少還能給自己贏得幾個月甚至是半年的部署和準備時間。
所以,他一聽味道不太對,立刻就打斷了沉迅,然后對他說道
“關外虜勢已弱,這話沒錯,自從今年初清虜從鎮江堡撤兵以來,未在遼西、復州、鎮江堡等地發動新的攻勢,即是明證,所以沉大人你的判斷沒有錯。
“然而,與關內流賊相比,關外虜勢雖被削弱,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單以金海、寧錦兩路兵馬之力,試圖畢其功于一役,平滅東虜,恐怕依然力有未逮啊”
“那么,都督的意思是”
被楊振打斷了康慨陳詞,沉迅心中有些不快,耐著性子聽完了楊振的說辭,他臉色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