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地主之誼,因此讓陳教授先說,隨后是莫亞嘰里呱啦大堆。
現場配有七名翻譯員,四名西語翻譯,三名中文翻譯。
七人分屬不同的部門,前者是aeid(西班牙國際發展合作署)的人,后者是中心的人。
開場白說完,十幾分鐘也過去。
交流第一步,上數據。
西方說自己國家在過去的一年里,有多少留學生。中方的數據是過去一年,有多少人來西班牙旅游。
感覺擺數據這步,有點雞肋,可又必須存在。
就是向對方表明,雙方互通有無是有實際價值的。
第二步是西班牙有請“代表”發言,這步和華夏方沒什么關系。
身為東道主的西班牙交流團,邀請了許多和華夏“結緣”的西班牙人,述說自己的故事。
有妻子是華人的“女婿”,有曾經去過華夏的交換生等等,共六人。
每一個說完,陳教授等人都要鼓掌。
陳教授每鼓掌一次,就端起茶杯抿一口。茶水沒了,中心工作人員馬上添加,速度趕得上海底撈添酸梅湯了。
其他國家的交流會流程是什么樣子不清楚,反正慶祝中西建交40周年的文化交流就這樣。
三小時過去,伴隨著中心負責人老七的開口“華夏和西班牙都擁有百花齊放的文學環境”,文學交流才開始。
“我們華夏作家詩人,為對活動祝賀,創作了作品《不朽的逃亡者》《致費德里科》《香蕉》《巴塞羅那之游》。”陳教授說。
董燕生把作品交給中心工作人員。
“聽上去就是好作品。我們的作家也帶來了不錯的作品《菩薩蠻·贊中華》《馬路邊的一分錢》《火》。”莫亞身為詩人,肯定是第一時間去看《致費德里科》。
從社會生態來說,在歐洲詩人的社會地位要高于華夏,所以這邊的領隊是喜歡陶淵明的莫亞。
西班牙文化交流團,除了莫亞外,文學方面是作者,還有兩位曾去過華夏旅游的作家。
稿件是好幾份的,因此不擔心不夠分。
一時之間現場只剩下翻動書頁的聲音。
“啪啪啪!”莫亞起身鼓掌,“《致費德里科》從文字和精神都致敬了洛爾迦,非常精彩。”
瞧見了好作品,莫亞是立刻起身鼓掌,這情緒必須表達出來。
這次華夏準備的還挺好,但莫亞并不擔心己方會輸,詩歌方面,他的詞《菩薩蠻·贊中華》,也很夠看。
的話,阿爾瓦羅和杜埃尼亞斯也是獲得過斯特雷加文學獎歐洲獎和塞萬提斯獎。寫作水平肯定沒問題!
特別是瑪麗亞·杜埃尼亞斯,在前年2011年,寫出了西班牙第一暢銷書。每30個西班牙人,就有1人讀《時間的針腳》。2012年,華夏還出版了。
瑪麗亞寫的一分錢,莫亞看了,是以華夏的一首民謠為起始點創作。
莫亞喝一口紅茶,坐下繼續閱讀,“雙池?好像很是華夏當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應該就是文學交流最大的驚喜了吧?”
緊接著,從名字的吸引程度,莫亞選擇了《不朽的逃亡者》。
開篇的文字,就將莫亞拉回了十五世紀。
身為《堂吉訶德》最好的中文譯版作者,董燕生對中文和西語的了解非常充足。
非常能夠傳達原文的感覺。
寫一個殖民者?莫亞開始皺眉。
從二十世紀開始,西班牙人對殖民的態度就是貶低狀態。反思殖民時代對殖民地所犯下的罪孽,是當前西班牙國內的政治正確。
即便很多西班牙人內心也不想反思,畢竟西班牙帝國時期號稱日不落,是國力最鼎盛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