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一番陳詞,既避免了亂世之末盛世之始的爭權奪利,又為自己掙得了一世賢名,為了避免朝堂禍事,陶侃甚至挑選了一個最偏僻的地方去做將軍,出京臨行之前,曾有一相士為其觀相,箴言其‘公機神明鑒,終當遠到五公,當時的陶侃,也只是笑笑,便找了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在萬家燈火之中,低調的離開了長安城。
往后的二十年,天下大定,陶侃在邊軍將軍的位置上近二十余年默默無聞,就在一些老人兒都以為他將在邊軍將軍的位置上寂寂無名地終老到死時,新帝劉彥登基,沒過幾年,天下世族匯聚長安,開始霍亂京畿,西疆孤菊人趁機作亂,西境岌岌可危。
正是這件事,讓陶侃煥發了第二春。
那時,剛剛即位的劉彥手下盡是一群少壯派,親信之中,找不出一個能統領千軍的大將,加之帝國內耗,天子又不放心讓諸如江蒼等世族之流領軍出征。
就在劉彥兩難之際,在呂錚的強烈推薦下,已近花甲之年的陶侃重新披掛上陣,統御邊軍兩部、武備軍一部、虎威衛全軍,卷漢家旌旗,揮兵十萬兒郎,一路向西殺去。
陶侃少用奇謀,卻思慮周全,每戰必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他率軍一路向西一路凱旋,差點將孤菊人絕了戶、滅了種。
從此,陶侃又重新回到了世人眼中,世人又重新認
識了陶侃,曾好信兒之人清查了一下他的履歷,不禁大驚失色。陶侃從漢歷296年起兵衛道,一直到花甲之年逞威西域,經歷大小戰役千百場,居然未嘗一敗,這份功績,遠超軍神祖逖,堪比當世戰神了。
于是,茶前飯后,陶侃就有了一個新名字,陶千勝。
陶侃性子極烈,一戰功成受拜大將軍后,做事更加雷厲風行,毫不含糊,在他眼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從不揉沙子。
所以,朝中人在私下喝茶飲酒時都笑稱得罪了呂錚,后續要吃軟刀子,得罪了陶侃,當場就要吃刀子。
而此時,陶侃替劉彥吼了一聲,整座朝野不管是皇親還是外戚、也不管是什么嗔州黨還是太子黨,全都老老實實地回到原位,低頭閉口不言。
陶侃一聲吼完以后,便也不再說話,低頭如老僧入定。
這時候,懂點事兒的朝臣開始看出了場中的門道兒,原來,從頭到尾,一直都是他們這些‘蝦兵蟹將在爭吵不斷,真正能左右廟堂格局的天子劉彥、丞相呂錚和大將軍陶侃,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表態發言。
能躋身帝國京畿的人,至少都是猴精兒,想明白這一層關系,他們一個個開始整理衣冠著裝,隨后跪坐在各自的案上,靜待天子發話。
劉彥炯眼瞇起,看了看近處的階梯,原來坐在中階的皇叔劉乾,已經人走位空,現在,除了自己在上,就只剩群臣在下
,再無上不去下不來的人。
從此人間,唯我獨尊,天仙下凡,亦要讓我七分!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
inf。in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