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殘陽,凄涼白骨,東境已是悲秋。
秦軍在天高地遠的太白山脈,為漢軍奏了一曲十面埋伏。
正是這一曲音調高愴的‘十面埋伏’,讓大漢武寧軍、武次軍、太白軍、右都候衛、虎威衛五支軍隊十余萬兵馬,幾乎全軍覆沒,而這五支軍隊,在此后的十余年里,方才漸漸恢復元氣,形成了戰斗力。
苻文這一戰,可謂大獲全勝。
薄州,十有九戶披素縞。
山高水遠,天地同月,凌源亦是悲秋。
漢歷345年十月初十,這本是個寧靜、寒冷而普通的清晨。
一般在這個季節,凌源地界的百姓,已經秋收完畢,不再起早貪晚,縱然有去田間地頭收拾干柴冬用的農戶,也會等日上三竿柴草退霜后,再行前往。
但今日,凌源地界的老老少少們,卻迎著早起的秋霜,不約而同地前往西郊墓場,他們要共同祭奠一位逝者。
上一次死后有幸獲得如此陣仗的,還是四年前那位名叫死士辰的斥虎幫大俠!
而這一次,則是一位名叫北尤皖的花季少女。
沒錯,就是那個成功喚起北拘一族族印的北尤皖。
關于北尤皖姑娘的死因,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官方也并沒有給出一個非常明確的答復。
不過,有一個說法,在這幾日不約而同地從子歸學堂和郡守府的門縫兒里流出:當日,劉懿率軍與幻樂府戲龜年纏斗于凌源山脈,凌源城內極度空虛,三名幻樂府樂官趁機夜襲子歸學堂,布以強大樂陣,妄圖擊殺劉權生。在突然襲擊下,毫無準備的劉權生難以招架,就在劉權生即將戰死之際,破城境界的北尤皖姑娘如神兵天降,以性命相搏,為夏瞻的馳援爭取了時間。
故事到此為止,但街頭巷尾的百姓們猜測,最后,劉權生成功獲救,但北尤皖卻永遠留在了子歸學堂。
這條消息如秋風掃落葉一般,一傳十、十傳百,凌源地界的百姓們,也就相信了這個說法。
大先生劉權生是整個華興郡的救命恩人,北尤皖救下了劉權生的性命,那么,她北尤皖便是整個華興郡的恩人。
再加上北尤皖性情恬淡,素來與凌源城的市井百姓們交好,所以,眾人在得知北尤皖今日出殯,便自發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