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電子科技領域和汽車領域,敢百分百說超越高瓴的,可沒有。”
“現在高瓴真的是越來越高大上了,居然連中研院都搞出來了,牛皮牛皮。”
“現在高瓴內部競爭真的是越來越大了,連研究院都搞出來了,以后不知道會搞出什么高科技的東西出來。”
“現在高瓴點的科技樹,真的越來越牛叉了,確定這是一家華國的企業嗎?是一家以山寨聞名的國家的企業?這讓我身處其中,都有些不自信了!”
“是啊!是啊!真的是亞歷山大!”
.
。。。。。。
在高瓴內部,在為高瓴中研院這種高大上的部門所感到震驚的同時,高懷鈞卻是沒有想太多,他現在在為高瓴未來的發展而傷透了腦筋。
雖然高瓴的銷售額,是以指數級在爆發式地增長,但是消耗的資金,這絕對是一個超級恐怖的數字。
大量的技術在迅速地積累,但是要迭代這越攤越大的攤子,則必須投入更多的資金。
就比如這高瓴中研院,干脆就是一個直接搞基礎性研發的。
那真的可以說得上一個消金獸。
1000人的博士團隊,單單他們的工資以及五險一金還有各種補貼,就得花個三四個億。
再加上他們試驗用的材料,設備,以及消耗的恐怖的資源,比如電能等等,這里又是四五個億元。
他們實驗室用的東西,都基本上是進口,那真的可以說是又少又貴,而且還要排隊等貨,你這向誰說理去!
單單高瓴中研院就十個億一年投進去了,這還不包括更為燒錢的高瓴芯片,高瓴電池,高瓴人工智能這些研發人員數量都是超過1000人的大型團隊。
很難想象,這么多的研發人員,高瓴是怎么支撐得起來的。
像連想公司,整個公司的研發人員加起來,都比不上高瓴的一個高瓴科技的研發人員多。
而它現在的銷售體量,甚至超過高瓴所有公司銷量量的總和!
高瓴這積聚的研發能量,的確是太嚇人了!
在高瓴的年度財務工作會議上,高瓴的首席財務官張舯著重匯報了高瓴科技研發板塊的消耗情況。
“我們現在針對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財務財年年度研發費用消耗的情況,進行一個總結和分析。”
“目前高瓴科技擁有研發人員4213人次,研發人員工資消耗的資金為將近8.4億元,研發資源消耗為約5億元,合計為13.4億元。”
“高瓴車輛已有研發人員3625人次,研發人員共需耗費工資為約7.3億元,研發資源消耗為10億元,合計為17.3億元。”
“高瓴芯片研發人員1321人次,研發人員共需工資為約2.6億元,研發資源消耗為約3億元,合計為約5.6億元。”
“高瓴電池已在研發人員為1032人次,研發人員工資為約2億元,研發資源消耗為約2億元,合計研發資金為約4億元。”
“高瓴人工智能。。。研發人員為1161人次,研發人員所需工資為2.3億元,研發資源消耗為約1億元,合計研發資金為約3.3億元。”
“因此可以看到,目前共計研發消耗為約43.6億元,研發占據銷售額比例,為3%。”
“而這個資金消耗,是我們財務規劃統籌之前的真實花費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一年度的財年實際消耗相比,今年的年度研發消耗,上漲了32%!”
張舯在結束之前,進行了一個補充解釋。
作為高瓴的核心高管,張舯需要盡可能地幫助這個龐然大物進行避稅。
而財務規劃統籌則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
因此,在他的工作職責之中,研發資金損耗的統計和變化。
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
財務和會計最大的區別在于思維方式不同,財務思維主要放在公司人財物的配置上——怎么安排才能更高效,會計思維更專注于業務信息到財務信息的轉化——最終反映到三張表的真實性、及時性。
高瓴現在的研發費用,是在急劇攀升之中,估計在后年,這個數字就將突破百億!
高懷鈞聽了這個數字,不由得苦笑起來。
張舯暗地里的意思,是讓高懷鈞悠著點。
雖然3%的數字,看起來很是正常,那是因為部分費用,還沒有并進去。
比如2014年即將投入的高瓴帝都研究所,比如高瓴中研院,比如高瓴羊城研究所等。
這幾個新所,保守估計,加起來得投入個30個億進去。
再加上原有研發機構,在下一財年直接奔向100個億都是輕輕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