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睿:“???”
票房太高也是我的錯?
“沒事,我和藝謀導演約好了,以后不摻和了。”
“啊?”韓三坪一愣。
呂睿加重語氣:“以后睿視界參與出品的電影,就不用報金雞了。”
“行!”
韓三坪正憋著氣,想都沒想就應了下來。
抵達機場,候機期間,呂睿分別給趙朋、侯宏亮、田小鵬打去電話,詢問了一番工作進展。
“萬事俱備,就等上映了!”趙朋倒是信心十足。
“《闖關東》的拍攝許可證剛拿到,明天就會對外發通告,邀請演員試鏡。”侯宏亮效率也挺高。
“《秦時明月》的授權拿下來了。”田小鵬先報了聲喜,隨即又向呂睿求助,“呂董,有些3d動畫制作設備得從國外進口……”
“列個名單發我郵箱,我去搞定。”
“好的。”
……
再次落地洛杉磯時,已是9月下旬。
呂睿沒急著去華納,而是直奔《潛伏》劇組。
確保拍攝一切順利,他這才準備繼續去推進《致命魔術》的后期工作。
正要離開,彼得忽然湊近提醒:“lv,我們是現在就啟動和發行方的談判嗎?還是等成片出來后再去找?”
無論國內還是好萊塢,“發行”都是關鍵環節。
錄像帶市場、電視臺播放、影院放映,都離不開發行支撐。
但和國內不同的是,好萊塢這邊的發行方比制作方還要強勢!牢牢霸占著整條產業鏈的最頂層!
發行方不僅能從制片方的各項業務中抽成,而且整體抽成比例最高可以達到40%!
這一比例看似夸張,但在好萊塢卻很常見。
六大幾乎都是這么干的。
旗下的“制片廠”拍完電影,按最高比例交給自家“發行廠牌”。
這樣一來,發行抽成比例激增,成本自然也會增加,而盈利則會大幅度下降,盈利分成方所得收入也就會隨之降低。
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好萊塢電影的投資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融資,知名導演或者演員往往還享有盈利分成。
為了多給公司創造利益,少給其他人分錢,也就衍生出了左手倒右手這一情況。
可惜,瑞興影業目前沒有發行能力和渠道,必須找合作方。
呂睿其實動過自己開發行公司的念頭,但了解后發現,這玩意太耗時耗力。
例如夢工廠,94年成立,但發行渠道一直到97年底才逐漸完善,并發行了《斷鎖怒潮》。
還有一個辦法則是像97年成立的獅門那樣,豪擲數千萬美元,直接買下一家發行公司。
這還只是在北美范圍內。
若是想建立全球發行渠道,至少需要上億美元才有可能做到!
想到這里,呂睿暫時壓下了這個念頭:“先等成片出來再說吧。”
“好的。”彼得點頭應下。
呂睿又補充道:“你有空的話,順便打聽下有沒有合適的、有意出售的發行公司。
現在沒能力,不代表以后不行。
若是《潛伏》能盈利,或許可以用這筆收益去買一家小型發行公司回來,再逐步擴大……
從拍攝片場離開,呂睿直奔華納。
手頭的工作告一段落,是時候加快《致命魔術》的后期進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