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他的表演,呂睿當即便拍板:“就你了!”
到這里,三個關鍵反派角色已成功敲定。
接下來只要把拍賣會負責人這個角色搞定,《颶風營救》便能開機了。
“叫下一位試鏡演員進來。”呂睿吩咐道。
助理應聲出去,很快便帶進來一人。
“導演好,我是克里斯蒂安·貝爾,31歲,出演過《美國精神病人》等作品……”
《蝙蝠俠:黑暗騎士》要到08年才上映,《致命魔術》也被呂睿截胡,所以此刻的貝爾雖有代表作,但在好萊塢卻只是小有名氣,仍處于穩步上升階段。
華納兄弟推薦他來,是覺得《颶風營救》作為中外合拍片,或許能幫他打開全球市場。
于是,正處于空檔期的他便來了。
反正這個角色也沒多少鏡頭,能選上他就演,選不上也無妨。
然而,他今天遇到的可是呂睿這個專挖潛力股的導演。
能逮到未來的蝙蝠俠、張偉評日記中《我和貝爾拍床戲》的男主,呂睿怎會放他走?
“讓你的經紀人過來簽合同吧。”
呂睿笑容燦爛,像只偷到葡萄的狐貍。
四個重要反派,全被他撈中了當下處于低谷期、未來十年卻會紅透好萊塢的大咖,他怎能不開心?
為防夜長夢多,隔天,呂睿就和這幾位演員的經紀人分別簽下合約,正式敲定了人選。
不過就在這時,他突然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情況。
這幾個演員里,除了出道就常演反派的邁克爾·珊農外,其余竟都不是好萊塢本土演員?
當他提出疑惑時,彼得·格里芬這個前wma經紀人解釋道:
“好萊塢本土演員,尤其是從小在主流影視體系里泡大的,對‘反派’角色大多都十分挑剔。
他們從小聽的是‘英雄故事’,經紀公司也更愿意把他們往‘正面偶像’的路子上推,畢竟商業片里,主角光環能攢人氣、接代言,票房號召力也更穩。
所以本土演員里,除非是已經功成名就、想靠反派沖獎項的老戲骨,不然年輕點的,大多不愿意沾反派,怕觀眾入戲太深,把角色標簽貼到自己身上。”
說到這里,彼得·格里芬忽然話鋒一轉:“反倒是非本土的演員,剛闖好萊塢時,沒那么多‘偶像包袱’的束縛。
對他們來說,能拿到有分量的角色就不錯了,管他正派反派,先在圈子里站穩腳跟再說。
而且很多非本土演員自帶一種‘異域感’,往那一站,眼神里的狠勁或者陰郁感,反而比本土演員更有‘反派說服力’,導演們就吃這一套。”
呂睿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彼得又補充道:“說白了,本土演員的資源路徑更‘順’,沒必要冒風險去演可能招罵的反派,反觀非本土演員,反派反倒是他們破局的捷徑。”
呂睿再次點頭,表示明白了。
隨即,他又聯系了姜聞等人,告知了電影具體開機時間:“我就不回去了,你們在3月5號之前直接飛好萊塢,咱們先從這里開拍。”
“好。”姜聞點頭應下。
隨后,呂睿又聯系侯宏亮,讓他安排宣傳部和所有演員配合,正式公布《颶風營救》的主創名單,開始為電影造勢。
姜聞這邊倒沒什么,他見過的大風大浪多了,也不需要靠這點熱度維持。
但紅星塢和新成立的星光燦爛,卻太需要這樣的曝光機會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