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菲的小姨側著頭,看著自家親姐的神色,笑著打趣起來。
劉曉麗聞言,沒好氣地翻了個白眼:“我閒的啊湊那熱鬧干嘛”
說著,她腳下輕輕踩了點油門,車子拐向與呂睿相反的方向。
“你就不好奇”
“好奇啥她都多大了,又不是小孩子,還能丟了不成”
“你啊,就是嘴硬,心里明明惦記著,還裝不在意,不過話說回來,那小伙子看著真挺不錯,配咱們茜茜倒也不算虧……”
劉曉麗沒接話,望著前方的路,心里思緒萬千。
不舍是真的,可看著女兒能有自己喜歡的人,能為了一場約會精心準備,那份為人母親的欣慰也是藏不住的。
況且閨女長大了,總不能一直把她護在自己翅膀底下吧
索性就從現在開始,讓她自己去飛吧,反正遲早會有這么一天的。
……
《太陽照常升起》的劇本,呂睿是全程參與過編劇工作的。
這部電影以四段式結構展開,串聯起了1976年發生的一場荒誕故事:
瘋媽在丈夫失蹤后,帶著兒子在河邊尋找他留下的神秘鵝卵石,行為愈發怪異。
老師唐雨林與妻子林慧的婚姻暗藏裂痕,一場狩獵之旅揭開了兩人與同鄉小梁之間的復雜糾葛。
南洋歸國的華僑小梁在學校當音樂老師,因一首《美麗的梭羅河》引發學生騷動,最終卻以意外離世收場。
最后,瘋媽消失在了燃燒的帳篷里,嬰兒的啼哭與初升的太陽交織,留下充滿象徵意味的結局。
這段融合了愛情、死亡與時代印記的敘事,在劇本階段其實還帶著清晰的邏輯脈絡。
不過,自從電影正式開機后,呂睿便沒再過多關注。
甚至連姜聞做完后期,帶著成片去坎城參獎,他都只是偶爾聽對方提一嘴,也沒放在心上。
可等到今天看到成片,他才發現一切都變了樣!
此刻屏幕上的畫面,與他記憶里的劇本幾乎是兩個概念。
瘋媽抱著鵝卵石在鐵軌上奔跑的鏡頭被拉得極長,背景里的風聲與鐵軌聲交織,透著莫名的荒誕。
小梁在食堂彈唱時,鏡頭反覆切換學生們的表情,曖昧又混亂,仿佛在刻意營造謎題。
甚至連唐雨林狩獵時的槍聲,都被處理得帶著詭異的迴響,像是在隱喻什么,卻又不肯把話說透。
這種故弄玄虛的表達,讓呂睿瞬間明白,姜聞應該是為了過審做出了妥協。
畢竟,原劇本里有些直白的時代描寫過於尖銳,不這么用隱喻包裝,想通過審核簡直是癡心妄想。
可代價卻是,這部電影變得格外晦澀。
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沒有足夠的鑑賞能力,不了解那段近代史,缺乏政治知識儲備,看下來只會覺得是一群人在無厘頭地瘋癲,滿屏都是故作高深的文青感。
就像坐在旁邊的劉藝菲,她當初還客串過影片里一個小角色,可此刻看著屏幕,眉頭皺得緊緊的,眼神里滿是茫然。
連她都看得懵懵懂懂,更別說普通觀眾了。
劇情里的隱喻太多,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臺詞都像是在打啞謎,燒腦得讓人抓不住重點。
相比之下,呂睿還是更喜歡姜聞的《鬼子來了》。
那片子多直白、多乾脆,黑白鏡頭里的苦難與荒誕毫不遮掩,該諷刺的直接諷刺,該批判的大膽批判,不用繞那么多彎子,觀眾一眼就能看懂內核。
可《太陽照常升起》卻把自己裹得太嚴實,像是怕被人看穿,又像是故意要和觀眾保持距離。
在這樣的風格與市場環境下,呂睿心里已經有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