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再添一員猛將!野心勃勃……(6000字,求月票)
不出意外,姜聞的《太陽照常升起》,還是沒能逃過“票房遇冷”的命運。
上映十多天,總票房才勉強突破2000萬,單日票房更是直接暴跌到了不足50萬。
這成績對比其高額的製片成本,簡直慘得一批。
不過嘛,“撲”也是相對的。
影片早就在坎城賣出了海外版權,成本也早已經收了回來,嚴格來說算不上虧本。
可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人頗為納悶。
畢竟這電影既沒炫酷的特效,也沒震撼的大場面,怎么就能了6000萬呢
貼吧里甚至有人給姜聞起了個“超支門教主”的外號,調侃他拍電影永遠都在超支的路上。
旁人搞不懂其中緣由,但呂睿卻看得門兒清。
在他看來,姜聞拍電影的路數,和王家偉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倆人走的都是“意識流”路線,只是“超支”的原因不太一樣。
王家偉的意識流,是連他自己都摸不準方向。
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拍,沒頭緒劇情該往哪走,也說不清楚要演員呈現出什么樣的狀態……
所以最后只能是一遍又一遍的試、一天天的磨,直至把時間拖得無限長,成本自然也會跟著暴漲。
可姜聞卻不一樣。
他拍電影時腦子里的想法太多,像炸開的煙似的,總是忍不住邊拍邊改劇情。
明明呂睿早就幫他畫好了《太陽照常升起》的分鏡圖,並且標註好了每一個鏡頭的角度和節奏。
可他拍著拍著,卻把劇本上那些全拋到了腦后,憑著感覺胡亂改動,完全不按設定來。
這就導致他拍戲格外費膠捲。
就比如當初拍《鬼子來了》時,他足足用了48萬尺膠片,創下了業內少見的紀錄。
尤其是片中那句“大哥大嫂過年好”的經典臺詞,據傳,那位外國演員硬生生拍了100多遍才讓他滿意。
這般“逮著膠片可勁造”的操作,不超支才怪!
他的才華毋庸置疑,只是這“隨性”的拍法,怕是這輩子都改不了了。
反觀呂睿,風格卻截然相反。
他習慣用數字攝影機,只有在拍文藝片時,為了營造細膩的光影氛圍感,才會偶爾用膠片攝影機。
而且拍攝時,他效率也極高,普通鏡頭通常兩三遍就能過。
就算遇到難度大、演員難找感覺的戲份,也能在十遍以內解決問題,從不會像姜聞那樣,在一個鏡頭上反覆消耗成本。
…
《太陽照常升起》很快定好了辦慶功宴時間。
姜聞打來電話,聲音帶著一貫的爽朗,熱情地發出邀請:“慶功宴你來不”
呂睿這會倒是不忙。
《環太平洋》的前期籌備工作早已拆解完畢,分配給了各個團隊。
中科院派來的機器人技術團隊已進駐北影廠攝影棚,正拿著機甲圖紙與中影、華宜、上影、睿視界聯合組建的道具組對接,細化機甲關節的活動結構與材質選擇。
上海美院的美術團隊則與睿視界的創意組達成了合作,對著怪獸設計稿反覆修改。
呂睿的要求是,從鱗片紋理到肢體比例,都要兼顧視覺衝擊力與生物合理性。
就連工程顧問團隊也沒閒著,正拿著場地設計圖,測算攝影棚內搭建巨型機甲模型與模擬城市廢墟場景的承重極限,確保拍攝安全。
眾人各司其職,將機甲設計、怪獸建模、道具製作、拍攝場地搭建等前期工作穩步推進,根本無需他過多操心。
他這會正準備回家收拾行李,確認沒有遺漏后,過兩天就會啟程出國對接好萊塢特效團隊。
此時,他拿著手機,樂呵呵的調侃道:“2000萬票房還辦慶功宴”
“嘿瞅你這話說的!”姜聞立馬不服氣地反駁,“票房雖然不算多,但海外版權費早就回本了,再說還在坎城拿了獎,怎么著也得辦一場熱鬧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