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說這毌丘儉吧,此人乃是偽魏明帝曹睿一手提拔起來的。感情和立場上天然就是曹魏一黨。在政績上,此人先是跟隨司馬懿平定公孫淵,之后又獨自領兵大破高句麗,把高句麗王追得四處逃竄。可以說不折不扣一員良將。而且此人在壽春的揚旗,并沒有受到明顯的逼迫,是自己主動揚旗的。但即便如此,這樣的人起兵,也不敢徹底和司馬家決裂。而是大肆贊美司馬懿,痛罵司馬師,要求司馬師把權力交給司馬昭。總算還好,這廝還有底線,最多也就是要求東吳支援,但沒有徹底投降東吳去做東吳的官兒。”
“可是這諸葛誕呢?此人乃是‘正始名士’,也就是名氣很大,但實際拿不出什么過人政績、戰功的家伙。昔年毌丘儉起兵討伐司馬家,此人不但不支持毌丘儉,反而積極出兵抄襲毌丘儉的后路。導致毌丘儉喪失了一切希望,兵敗身亡。之后司馬家因功封賞,讓其鎮守北揚州。可以說,此人根本就沒有什么忠于曹魏清除司馬氏的堅定意志。他所在乎的,其實歸根結底只是自己的權位。”
“事實也是如此。今年二月偽魏朝廷征召其還朝。他啰啰嗦嗦就是不起行,拖到五月初,眼看拖不下去就反了……這樣的人,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權位,歸根結底就是想做獨立的淮南王。哪里有勇氣單純為了心中的理想就去征討司馬氏啊。”
“所以,我不用看邸報也知道,這家伙一旦起兵,能做的肯定是投降東吳以求自保。而且他投降東吳也不徹底:東吳都封他做大司徒了。要是我的話就把壽春給交出來,然后自己跑到東吳去享福。剩下的事情讓東吳自己去頭疼。可這廝呢?還是賴在壽春不走。哼!等著吧,這廝死定了。哎,最多明年,又是一個夷滅三族啊。”
堂下的人靜靜的聽完關儀的分析,心里面很不好受:大家都是熱愛蜀漢的人。蜀漢的死敵曹魏吃癟,這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事情。自然的對起兵的諸葛誕充滿了好感——說起來,這位諸葛誕和蜀漢的丞相諸葛亮都是出自瑯邪諸葛氏呢。大家就更有親近感了。
可是這位關太守卻很是鄙視的發表了一大通看低諸葛誕的言論,而且說得好有道理,大家竟然無言以對。
“太守所言,只能說明諸葛誕此人氣節、能力不足。可是為何斷言他會速敗?須知,東吳的大將軍孫綝已經親自統兵支援壽春了啊。吳國的先頭部隊三萬人已經進入壽春城了。”
“呵呵呵呵呵,令伯(李密)啊,正因為吳國的士兵進了壽春城,諸葛誕才會敗得更快啊。”
“還請太守繼續為我等解惑。”
“好吧。諸位都知道孫權臨死之際,任命了四位顧命大臣是吧?”
“是的,這四位是諸葛恪、孫峻、滕胤、呂據。”
“嗯,這諸葛恪借著東興大戰的勝利以全國之力北伐,結果搞了個損兵折將。之后被吳帝孫亮與孫峻聯合誅殺。吳國的諸葛氏被夷滅三族。然后孫峻成為吳國的執政……”
說到這里關儀也很是感慨:瑯邪諸葛氏分別在魏蜀吳三國押寶。結果曹魏的諸葛誕和東吳的諸葛恪都被夷滅三族。在歷史的本位面,蜀漢亡國之戰中,諸葛亮的長子和長孫也先后陣亡。還好次孫那一脈留下來了。從未見過這么倒霉的家族——處處押寶還被人處處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