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我們復興社自己的軍事力量之前,我要先跟大家介紹一個人。阿木,進來吧。”
隨著關彝的召喚,以前董厥家的鷹匠烏蒙阿木低著頭走了進來。
“諸位,這位是來自漢嘉郡的夷人,姓烏蒙,名阿木。擅長養鷹。景耀二年入我幕中。他和他的父親經過兩年半的努力,訓練出了五只可以在戰場上盤旋,并且利用在空中轉圈的方向和圈數,向地面的鷹匠傳遞消息的戰鷹!”
“好!”首先站起來叫好的是今年已經七十歲的廖勇,他激動得胡須都要飛起:“君候,這可是戰場上的利器啊!如此一來,敵軍的數量、一舉一動豈不是盡入我眼中。”
“呵呵呵,勇伯不要高興得太早。這戰鷹畢竟是畜生,哪能傳遞太過詳細的消息。不過有了這個東西,敵軍要想伏擊我們會變得很困難就是了。”
“哎呀,君候,即使是這樣,也是逆天了啊。”
“呵呵呵,勇伯稍坐一下。”關彝擺擺手:“和戰鷹比起來,我更高興的是,這父子倆還為我復興社培養出了可以千里傳信的一百只信鴿!”
“啊???!!!”
你們為什么嘴里都可以塞下一只雞蛋呢?哦,對了,雖說利用信鴿傳信在古代埃及就已經出現。但中國的飛鴿傳書卻是起于隋唐時期。這個時代的人,根本不知道鴿子可以傳信。
“嗯,今年夏天,我們已經在cd和涪陵之間做過實驗了。從cd放飛10羽信鴿,全部成功到達涪陵郡。速度最快的花了接近兩天的時間,最慢的也只花了三天半的時間……”
下面的眾人還是呈現出呆傻狀態……
“所以接下來,本侯準備開始在cd、江陽、涪陵三地設立鴿舍。三地都可以用信鴿進行傳信。不過此事乃是劃時代的軍國利器,所以還請大家務必保密。”
在關彝講完之后好一會兒,大家終于反應過來了。然后,一瞬間,烏蒙阿木就被大家的口水給淹沒了。
“這信鴿一次能載重多少?”
“從南中到漢中能否實現直達?”
“若是我們在偽魏、東吳設立鴿舍又是如何?”
……
“好哪好哪!”看著亂哄哄的場面,關彝也不得不站起身來把雙手用力向下壓:“好哪好哪,關于信鴿的問題,待會散會后你們自己去找阿木問。本侯先跟大家交個底。信鴿的培養相當費時耗力,目前我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實現了cd、涪陵的通訊,下一步我準備把江陽加進來。之后順利的話再考慮南中和漢中。總之,逐步的推開,務必確保三年之內,復興社的信鴿在大漢現有疆土內實現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