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始于隋。這是一項不問出身,只問才華的制度。
當然,這只是創建人的理想。事實上科舉制度誕生近百年后,才由武則天打上了最大的一個補丁:糊名制。在那之前,考生若是不事先“行卷”,不管考試成績有多好,一樣登科無望。
其實,即便是有了糊名制,后世的官僚們也有種種的作弊方法。總能把關系戶給照顧到的。
所以,科舉制度一千多年的發展,就是皇帝不斷的打補丁,官員們不斷找漏洞的博弈過程。
作為穿越者,而且看到后世公務員考試制度的關彝。當然事先能夠把各種補丁打好。
糊名制就不必說了,一生一房也是理所當然。考官事先就被關在考場里,考題到最后一刻才由皇帝親自擬定并送入考場等。
但是,即便如此,這次科舉還是出現了極大的漏洞。
由于這是開天辟地的第一次科舉,所以初選顯得完全沒有難度。由此造成很多十二三歲的小孩子也順利通過了初考。若是這些家伙在正式的科舉里也能夠通過的話。那么尷尬就來了:十二三歲的朝廷命官……真當甘羅十二歲做宰相的事情每朝都可以隨時上演啊?
“嘿!這事是本官失誤了。看來以后還得再出一部《公務員法》,規定任職年齡的下限和上限。”
“呵呵,大司馬,要對下限做出明確規定倒是容易。但是上限這個東西?有多少官員愿意在還能動彈的時候致仕?”
“嗯,這倒也是。不過我大漢的前輩們都做出了表率嘛,你看紹先(霍弋)、龔襲(董厥),孔碩(王頎)不都是主動致仕的么?不過行宗你說的也對,咋然提出任職上限,肯定有大量官員不滿。國家最近幾年事情太多,沒必要在這個問題上激起眾怒。當然,咱們可以先吹吹風,探聽一下大家的反應。”
“下官知道了。不過大司馬,現在這一次這么多少年考生?”
“呵呵呵,無妨,我有辦法。”
“敢問計將安出?”
“考試的細則還沒有發出去吧?”
“尚未公布。”
“很好,那就加一條。”
作為穿越者,關大司馬當然不會像歷史本位面上的科舉考試那樣,只重詩詞歌賦時政文章而輕視其他東西。這一次的科舉,除了在防止作弊方面盡可能的打補丁之外,在考試項目上,也很有穿越者的特色。
整個考試考三門。每門考試時間從辰至申,整整五個時辰,十個小時。
第一門曰國學。主要內容分經典填空、經義解讀和詩詞歌賦三個部分。所謂經典填空,當然就是把四書五經中的一些經典掐頭去尾,讓應考者填寫缺少的部分。而經義解讀當然就是拿出一段話,讓應考者進行闡述發揮。至于詩詞歌賦,那就考驗的是應考者的語言文字組織能力了。可以說,這一門,基本與中國傳統社會的科舉內容大同小異,是穿越者對現實的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