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然有了大膽的猜測。
劉正月的說法,確認了他的猜測:“對,洋人打過來后,形勢就變樣了,清廷對江南的控制越來越弱。因為控制力弱了,所以《紅樓夢》《金瓶梅》這樣的書在江南開始更廣泛的傳播,書店里甚至可以公開售賣。”
“所以就開始蹭……”周浩然不好意思說蹭名氣,“所以茶館就有了共識的改名,都叫紅樓茶館了。”
劉正月笑道:“基本就是這樣,行業的一整套規矩,基本都是那時確定下來的。比如紅樓茶館里請來的讀書人,都稱為‘先生’。如果是進士及第的‘先生’,稱為‘大先生’。”
周浩然基本也就清楚了整個脈絡。
三百年前,行業雛形。
二百年前,行業出現。
一百年前,行業確立,“紅樓茶館”這個名字開始遍布江南。
這個過程中,洋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周浩然沉吟道:“洋人來了,清廷對江南的掌控力弱了,出現了太平天國,后面甚至還出現了‘東南互保’、江南聯合起來抵制清廷的現象,這是聽調不聽宣啊。后來推翻清廷,也是從江南發起。”
“那我就不太清楚了,呵呵。”
劉正月不是給他講歷史。
他只是在講紅樓茶館這個行當的發展史。
周浩然就比他有文化多了,有自己的分析,“清廷對江南的控制力弱了,對江南來說這是好事,相當于受壓迫的江南有了松綁。可以讓江南地區的文化、商業、人文、思想都有很大的發展。”
“好像是吧?”
劉正月老爺子就接不上話了,渾濁的眸子里,卻滿是欣賞。
周浩然接著說:“尤其最關鍵的一點,洋人來了以后,在海港建立了租界。這對江南的很多人來說,有了開眼看世界的窗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什么的都是江南人。連太平天國,也是打著基督的名號。”
劉正月道:“對,就是海港。很多人在江浙地區待不下去,就跑到了海港,這里是租界,清廷的手伸不過來。”
“紅樓茶館也南下來海港了?”
周浩然伸手往下指了指,意思是這座茶館。
劉正月笑道:“江浙那邊太興盛了,茶館太多,競爭不過。就會有人要換個地方謀生。加上大批商賈南下涌入海港,自然也會有紅樓茶館搬過來。”
頓了一下,他又忍不住說:“跟隨過來的還有很多戲班,越劇就是當時一起南下的戲班,在海港本地發展出來的劇種。茶館和戲班、電影公司過去都有合作,我那邊還有跟王杏花、露蘭春、阮玲玉的合影。”
“原來是這樣!”周浩然也就明白前因后果了,“所以,這里是紅樓茶館的分支。”
“不。”劉正月搖搖頭,“這是總舵。”
“總舵?這行當還有總舵和分舵?茶館不是誰都能開?”
周浩然覺得老爺子太會貼金。
劉正月稍許沉默,緩緩的說:“過去一百年,社會動蕩太大。先是洋人來了,后來又有太平天國,后來倭寇侵華。過去的幾十年,很多傳統的東西也都紛紛被廢除。這個行當已經消失了。”
“只剩下了這一處紅樓茶館,就自然是總舵了。”
周浩然多少有些唏噓。
不過,就紅樓茶館的模式來看,也的確不適合現代的社會結構了。商人的身份大幅度的提升,讀書人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爺。
行業消失,也是順應歷史大勢。
劉正月想了一下,“好像不是最后一家。”
“不是?”周浩然睜大眼睛,“還有?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