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茶館里取走的信,是此前關于第二封信的回饋。
數量很多!
足足有102封信!
可見在收到第一封信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觀望。收到第二封信,就按捺不住好奇,紛紛回信起來。
周浩然也回到單位,跟喬諾一起整理。
發現資訊類的信件,足足有68封。
這年頭的民營企業,就沒有任何一家在經營中順風順水,都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辛苦打拼,一個不小心就萬劫不復。
哪怕是創造了國內首富的巨人集團,稍不留神也會轉瞬間陷入破產。
現在,出現了一個高人“周大先生”,自然要抓住機會請教。
靠著簡易的自制數據庫,兩人一起,忙活了一下午,做好了分類。
這些來信,可以說是為周浩然分析當下的市場環境,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數據支撐!
咨詢的問題主要是五大類。
第一,融資難。
現在國內還沒有風投機構,民間融資有集資的嫌疑,甚至可能判死刑。
貸款幾乎是融資的唯一途徑,可是成本太高了,官方的銀行貸款,年利率都能達到20%。可即便如此高利息的貸款,絕大部分的民營企業也沒機會拿到,銀行看都不看你一眼。
能怎么辦?
個人的力量有限,周浩然就算出手,也就只能幫個別幾家企業脫困。從更大的范圍來看,只能是等過幾年加入了wto,外資可以活躍進場了,民企紛紛去外國人那里尋求幫助。
第二,組織結構混亂。
就是周浩然此前說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主次給搞錯了。
大部分的民營公司,都過于在意生產力了,都依靠著幾個能力很強明星員工,靠他們帶團隊做業務。
在生產關系上卻毫無建樹,缺乏制度化流程、權責分配模糊,這就必然會導致部門間配合不足、信息傳遞滯后,內耗嚴重、決策脫離實際。
甚至會引發更嚴重的后果。
也就是第三個問題——人才流失。
明星員工這么厲害了,為什么還要打工?
帶著他的團隊,出去單干好不好?
他們手里掌握著前東家的供應鏈關系、客戶關系和整套生意的運作模式,出去自成一派,反過來挖老東家的墻角。
就像“黃袍加身”。
同樣的事情幾千年來不斷重復的上演,始終都沒能解決好,都是“人治”而非“制度治”。
第四,管理混亂。
流程效率低,成本管理粗放,成本核算不清、物料浪費嚴重,生產流程不規范,缺乏標準化指導,技術水平不足等等。
第五,庫存。
現在的民營企業,做的都是實物的交易生意。
要么是“生產-銷售”,要么是“低買-高賣”。
都會遇到繞不開的庫存管理的困境。
大部分的企業,都是被庫存壓死的。
尤其那些倒閉的國營企業,都破產清算了,庫房里還有著許許多多賣不出去的商品呢。
“師父,好難呀……”喬諾一陣頭疼,苦著小臉說,“這么多企業經營的麻煩,我看著都暈頭了。”
周浩然倒很平靜,“還可以,除了融資困境沒法解決,其他的都有辦法。”
“啊?”喬諾眨巴了幾下眼睛,不太相信,“你有辦法?”
周浩然笑道:“這是好事!”
“怎么好事了?”
“他們越是有求于人,接下來付費的欲望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