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然也暗暗吃驚。
心說這從八十年代延續下來的文藝浪潮,還沒過去啊!
一本青春讀物的雜志都每期都有幾十萬份的銷量。
比三十年后全網最火的網文訂閱量還高呢。
“能拿到《萌芽》的印刷訂單,就相當于有了一張長期飯票,這是好消息。”姜雄嘆了口氣,“不過,壞消息恐怕會讓人失望。我們這段時間的運作,可以加深我們和海港作協的關系,卻不足以讓他們把叢書出版的訂單交給我們。”
周浩然點了點頭,“我知道,所以我還有殺手锏。”
“殺手锏?”
姜雄眉梢一挑。
周浩然冷哼道:“市場競爭的殘酷性,就是你死我亡。不給對方留余地,就得先自身不要余地!這筆訂單多大?120萬?”
“嗯。”姜雄從他身上感受到了一抹肅殺,“對,120萬。”
周浩然凌厲的說:“別的印刷廠接單,要價120萬。我們接單,對半砍!我們只要60萬!告訴作協,我們保質保量還降價,讓他們節省出經費,用在其他的公關業務里!”
“60萬?”
姜雄眼珠子差點掉在地上。
“這不可能。”李長興脫口而出,也覺得這太荒謬了,“60萬接單,我們恐怕要賠本!”
“賠本也接!”
周浩然的競爭理念有些過于超越時代了。
讓辦公室的幾人都目瞪口呆。
連盛溫婉都震驚的捂住嘴巴。
成本核算的事,是她做的。
印刷廠里,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動化的。印刷可以靠著機器,速度很快,全自動,靠著幾個工人維護機器就行了。
主要限制效率的是圖書的裝訂環節。
得是半人工半機器。
如果是復印品、雜志、宣傳冊這些,裝訂速度會很快。
正式的紙質圖書,速度就很慢了。
工人每天工作10個小時,大概也就裝訂50本。
印刷廠每天可以裝訂5000本。
每個月總量是15萬本。
作協的這筆訂單,是1萬套叢書,總計18萬本。
也就是說,接了作協這單,印刷廠要忙活一個多月。
每個月里,印刷廠的人工薪資成本是12萬元,水電維護倉儲等成本是3萬元,設備折舊費是5萬元。
這就是20萬元了。
另外,這種印刷訂單,都需要印刷廠先墊資印刷,這就需要短期借債。作協的這筆訂單,物料成本就得40萬元,如果借短期周轉債,哪怕是半年,也有4萬-5萬元的利息。
別的雜七雜八的開銷都不算了。
只把這些都算上,這一單也足足要65萬元的成本!
李長興對印刷廠這邊的賬就很了解,很著急的說:“不行啊周先生,這樣不行啊!我算過,接作協的這筆訂單,我們的基礎成本至少就得70萬。”
周浩然搖搖頭,“你算錯了。”
“沒算錯。”李長興以為他把賬給搞錯了,“盛經理,賬本都在你那呢,有多少成本,你最清楚!”
盛溫婉緊咬著嘴唇不說話。
她總不能跟周浩然唱反調。
李長興都快急哭了,“真不能這么搞,基礎成本都要70萬。要是以60萬的費用來接單,這一單我們至少要虧10萬。這樣的價,別說海港了,放眼全國都沒有哪家印刷廠能給得起!”
周浩然笑道:“那不正好嗎?別人都給不起這個價,我們能給,到時候全國的出版社、書商都會找我們來印刷。到時候,咱們就不是一統海港了,搞不好就一統全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