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帶,就是在攝像機上掛上錄像帶,從而把內容錄制到帶子上。
如果是三臺攝像機,掛三個帶子;五臺攝像機,掛五個帶子;十二臺攝像機,掛十二個帶子。
邏輯上是這樣。
可是,后期播出,只需要一個帶子!
多出的帶子,不是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所以,電視臺都有“導播室”,存在著一個很神奇的職業,叫做“導播”。
導播的存在,可以讓所有的攝像機,都不掛帶!
這才是電視行業的常規操作。
比如,有abcd四臺攝像機。
都不掛帶。
只在“切換臺”上掛帶。
需要采用a攝像機的畫面,導播就會通知“切到a鏡頭”。然后,a鏡頭里的畫面,就錄制到了切換臺的帶子上。
等過幾秒,導播說“切到c鏡頭”。
c攝像機的畫面就接入了,拍攝到的相應畫面,就錄到了切換臺的帶子上。
通過導播的不斷切換,就大大的節約了成本。
本來abcd四臺攝像機,要掛四個帶子。
現在只需要切換臺一個帶子。
而且,后期剪輯的時候,也會更容易。
導播相當于已經完成了一次粗剪。
這種模式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而且很有鍛煉價值。因為在直播的時候,都需要有一個優秀的導播在不斷的切視角。
優秀的導播怎么培養?
總不能利用重要晚會直播的機會,去培養和鍛煉導播的才能。
那就要在平時用工。
在不需要直播的欄目里,也采用這種導播制。
缺點很明顯。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導播,能切出最完美的版本。
所以奧運會開幕式、世界杯比賽等等,全世界觀眾看到的畫面都是不一樣的,都是由各自導播切出來的版本。好不好看,就看導播的水平了。
這不確定性就太強了。
最好的策略是什么?
當然就是像好萊塢電影那樣,現場架設許多機位,反復錄制反復叫停……一部電影,要耗費掉上百份膠片。然后,后期再從這幾百份膠卷中,把最好的角度和最精美的畫面篩選出來,剪輯、整理在一起。
周浩然在《全民藝起來》里推的全掛帶,采用的就是電影的拍攝機制!
十二臺機器全掛帶!
其中,八臺是固定機位、固定角度。
四臺是移動機位。
導播只需要對這四臺移動機位下命令,告訴他們要怎么搖擺、如何移動,要旋轉什么樣的角度去拍攝……這樣一來,導播的工作量減少,可以抓到的精彩瞬間更多。
顆粒度的細化,就必然意味著產品的精益求精。
唯一的難點,就是后期處理要更復雜。
需要更大的團隊。
要花掉更多的后期費用。
董瀾低聲笑道:“剛才影視基地的人過來,還說呢,咱們這陣勢,像拍電影似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一個電影劇組進場了呢。”
“就是要用拍電影的精神,來制作電視欄目!這才是我們媒體人的自我要求!”
周浩然擲地有聲,讓許多周圍的女編導們,眸子里都閃過了小星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