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即便是海港這種地方,建安成本(不含土地)也很低。
一是材料費低,二是人工費低。
在這個面積高達420畝的中博文化產業園里,規劃建造10棟寫字樓。
分別是3棟主樓,以及7棟副樓。
也不需要搞什么花花樣的藝術性設計,方方正正的把樓蓋起來就行,嚴控成本。
3棟主樓,都是甲級寫字樓,高度22層,單層面積1500-2000平方米。按照當前的市場均價估算,每平方米的建安成本大約是3000元。
算上人工費,3棟主樓的成本大約是4億元。
7棟中等標準的辦公大樓,高度15-18層,單層面積800-1000平方米,建安成本是2000元每平米。
算上人工,總成本大約也是4億元。
另外,還要支付一定的集體土地征用的安置補貼費、土地稅費、土地轉讓金,以及產業園區開發前期的“七通一平”,后期的公共設施和景觀成本,融資成本和不可預見的通脹成本……
這部分的相關費用,加起來可能要5億元。
如果是地產公司來做,這部分的相關費用可能會增加到10億元。
可產業園的主體是中博書局。
這不是個地產項目,這是個招商項目。
這費用就低了。
地方當局要全權承擔前期的征地費,以及產業園區的通電、通水、通氣、通訊等“七通一平”的公共費用。土地轉讓金很低,銀行貸款只有2%的利率等等……
這部分的成本會壓縮到2億元左右。
綜合起來,整個中博產業園區,總成本會達到10億元的規模。
這份規劃書一下就讓鄭先懷滿意起來了。
產業園區不同于cbd商務區,建筑規劃不能太密集。尤其是文化產業園區,在定位上還有著部分旅游項目的功能,就意味著產業園區里要有大量綠植,還要有豐富的景點規劃和休閑娛樂設施。
這部分要求,就不是中博書局的責任了,需要當局來出錢。
這就又導致鄭先懷最早設計的,物流中心和示范型印刷廠被取消了。這種藍領業務,不符合產業園區整體偏高端的定位。
幾人在鄭先懷的辦公室里,暢聊了一個半小時。
終于達成了初步意向。
產業工程分為兩期。
第一期,投資5億,先蓋3棟主樓。
第二期,投資5億,蓋7棟副樓。
總投資10億元。
這是預算成本。
對外宣稱,產業園區的總規模,將會達到50億元!
這也正常。
因為土地價值和品牌價值沒有在預算成本里體現出來。
等過幾年,這塊地就能價值幾百億。
聊的很愉快,鄭先懷送三人下樓離開。
不過,上車前,鄭先懷叫住了周浩然。
“浩然,我這有件事很棘手,你認識的商界朋友多,看看能不能幫幫忙。”
鄭先懷臉色為難。
周浩然從產業園區里拿了這么多的好處,自然是力所能及,“什么事?”
鄭先懷嘆了口氣,“這邊有一家國營的服裝廠,要破產倒閉了,幾千個工人要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