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第二個難點就是蚯蚓。
蚯蚓這東西不怎么耐鹽,即便從駱一航這邊養出來的蚯蚓,生命力比普通蚯蚓強悍的多。
投放進去也是成批成批的死,完全當消耗品來用的。
但不論是從第一階段的改良土壤結構,并改善農田小氣候,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抑制返鹽。
還是將土壤含鹽量降低到0.3%的第二階段,給土壤增加肥力,都缺不了蚯蚓。
鹽堿過的田地,不是把鹽分吸收完就結束了的,土壤里的微生物和有機物也都被殺干凈了,得重新恢復。
齊若木這回就是要重新培育一種或者幾種,生命力更強,更耐鹽堿,體型更大,吃得多拉得更多的新品種蚯蚓。
“你不虧,在你這兒培育的,還是掛你名,就叫老駱家地長蟲,培育出來給你掛大紅花,就做成蚯蚓那樣。”
“手指頭粗,筷子那么長,滑溜溜黏糊糊,紫黑紫黑的,都在地里面拱,一邊拱一邊嚷嚷,老駱家地長蟲,用過的都說好,您認準咯,駱一航是親爹。”
齊若木這份貧啊。
駱一航聽了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惡不惡心。
惹不起,惹不起,駱一航趕緊逃跑,跑回自己那桌去。
坐那刷手機也比跟齊若木聊天強。
——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很快,已經十二點了。
北大街上人也越來越多,空著的桌子都坐滿了。
再后面來的人找不到座位,還商量著拼桌。
到底是為啥啊?
天漢沒有夜生活的習慣,即便夜市,除了豐收節、花海美食節之類的旅游節慶時候能到半夜,平常十點左右就結束了。
早睡早起身體好,幾千年的習俗咋就變了呢?
大半夜的這么多人往外跑。
而過了十二點之后,大街上坐著刷手機的人也坐不住了。
不斷的扯著脖子往路口瞅,跟村口大鵝似的。
棚子前的攤主們也忙活起來了,都拉著平板小車,咕嚕咕嚕往路口趕,一個個走的飛快,就跟聽說超市發雞蛋的大媽似的。
零點一刻。
已經有攤主們回來了,得意洋洋,挺胸抬頭,身后的小車上已經裝起好幾個保溫箱。
呼啦。
等著的客人們全站起來,吵吵嚷嚷喊著“一鍋!”、“兩鍋!”、“多放生腸”、“多放豬肝”,各種各樣。
北大街好似被激活,化身熱鬧的菜市場。
駱一航也站起來,探頭往棚子里看去。
只見攤主把保溫箱卸下來,打開,里面裝著的是新鮮的豬內臟。
豬肝、腰子、豬心之類。
灶上煮著的大鍋也掀開了。
霧氣彌漫,米香撲鼻。
原來煮的是粥啊。
“豬雜?粥?豬雜粥?大半夜的來喝豬雜粥?為啥啊?”駱一航莫名其妙。
“還不是因為你娃整的?”強娃笑罵道。
駱一航指指自己,“我?關我毛事,我都不知道這里在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