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屬武理,依舊歸于五行之中,包括風雨雷電等等。
因此他亦是不知道,后續如何擴充這座山峰的地基。
但也并非毫無猜想,浮光大圣之“光”,應是天地自然之中的一大深奧屬性。
隨著他修行漸深,亦是能接觸到,前路不遠矣。
他心中思索:
“稱其五行神山,未免有些局限,既然還有其他屬性的存在,干脆叫做自然神山好了。”
隨著牽扯自然天地的武理提升,這座神山亦會緩緩升高。
烙印在武道天穹之中,組成內景奇觀。
武理永不遺忘,山峰永不坍縮。
一證永證!
回想起先前在武當山上,師伯關于拳腳打術的境界所言。
這一刻,受到迦葉祖師無相之理的加持,他方才真正踏入到,“識己”的境界。
打術突破韻境,只是代表著,有了“識己”的基礎。
如今這一座座,象征著拳腳打術的高山,于武道天穹之下聳立。
代表著他的識己之路,此刻正式開始。
望向自然神山的旁邊,亦有其余神峰林立。
比其矮小寸許,以八極拳脈為主的,剛勁派系神山。
再低一點,還有黑白二氣構成的陰陽神山。
太極拳、真武降魔九式等等拳法之理,皆是蘊藏其中。
遠處,還有些許零碎小山丘。
都是他先前為了疊加特質,學習的各路流派淺顯拳法。
此刻這些,都存于他體內天穹,留有痕跡。
與此同時,孟傳冥冥之中有所悟:
“隨著天穹之下的神山不斷完善,進而合一,直至頂天立地高度,方才是拳法打術【識天地】境界所成的具現。”
這一點,同樣是迦葉祖師“忘形相,歸自真”之言,予他感悟。
有些拳路打術,講求放長擊遠。
如戚繼光長拳三十二式,還有他未曾掌握的通背拳脈等等。
而有些講究硬打硬進,其中代表,便是五行拳、八極拳,亦是孟傳最為擅長之拳。
還有些拳路,講究繞走外門、迂回搶攻,如驪山上他的好鴿們,徐清風擅長之八卦掌法。
還有武當太極打術,主打舍近求遠,沾衣發勁,于寸間爆發威力。
他目前專研的降魔九式,亦是如此。
以他現在的理解,以及親身體悟來看。
雖然每一派系之中,都有其獨特的發力催勁方法。
這些發勁的叫法各不相同,但其本質是相通的。
都是在錘煉經脈與筋骨、肉身之間的一種發力結構。
為何他們被共同歸到了,“形意”派系之中。
便是經脈牽引發作,力的根源相通。
他要做的,便是將這些勁協調統一,一拳催發,萬妙自生。
表現在理解層次,即是天穹之下,神山之間的融會貫通!
精通百家之拳,共筑武理高峰!
這便是“識天地”之境的難度,旁人只精于一種流派,就已經很難了。
就像是趙守歲師伯,資深武道宗師,可依舊停留在“識己”之境。
但孟傳卻對自己有信心。
識天地,于他而言,無非是時間的快慢罷了。
其他人練而不溫習,流派打術自然會隨著時間,有所遺忘。
反饋到天穹內景之中,便是山峰高度的下降,各峰融會在一起之后的松垮。
他不一樣!
一證永證,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后盾。
最大的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