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退下罷,有事明天再說!”
他擺了擺手,不耐煩的沉聲說道。
張均一家三口聞聽此言后頓時如蒙大赦,連忙向張說作拜告退,即將行出廳堂時,張均又抬手拉了拉鄭氏衣帶,示意她再對張岱說幾句話。
“六、六郎,阿母今天失態了,你不要在意。從今往后,仍然相處如初,你、你……”
鄭氏雖然不肯,但側眼見到張說臉色仍然不善,還是停下來又對張岱點頭說道。
“閔損蘆衣,家和則喜。”
張岱只是又以典故回之,他才不評價鄭氏對他是好是壞,總之自己就是要學先賢至孝,這總沒錯。
這回答對鄭氏的傷害實在不小,本來嚇得發白的臉色都又開始氣惱泛紅,但也實在不敢再挑釁,只能牽著兒子低頭疾行而去,張均則一臉尷尬的隨行于后。
其他看了一場熱鬧的張家族人們,這會兒也都紛紛告退離開,張說沒有多說什么,只是拍了拍張岱的肩膀以示安慰。
“大父,我有一事請求。”
張岱想了想之后,又對祖父說道:“雖然說恩親在堂、子不別居,但我命途乖蹇,大父亦有見。即便想家室和悅,恐怕事不因我一人之愿而有改。與其竟日忿對,不如暫且退避。”
張說聽到他想搬出去住,腦海中又不由得想起之前被留在河南府別館的賜物,心內又是一嘆,他并沒有直接答應,只是又說道:“放寬心懷,你大父仍未昏病不起。處置國事游刃有余,遑論區區家務!”
如果有書友覺得五姓女不可能這么蠢,那可能是了解的還不夠全面和具體。深入了解是對人對事祛魅的最好方法,因為自帶流量,五姓被嚴重夸大,尤其是唐代的五姓。
或者說鄭氏作為大婦不可能這么蠢,我想提醒有這種想法的書友,這是一個反賊家族!
哪怕做出這一決定是張均父子、與鄭氏關系不大,但起碼可以肯定鄭氏在家庭生活中沒有給予張均父子正確有效的價值觀引導,所以有什么理由認定鄭氏一定不會是這種形象?
人和事必定是要放在具體的場景中再作討論合理與否才有意義,狄仁杰、姚崇都是智慧高超且擁有成功人生的政治人物,那么他們的家教是不是必然也得充滿智慧、子孫俱賢?
我比較反感網文里一種哲人形象,他們往往慈眉善目、長于世故,出場就帶著滿是智慧、永不犯錯的光環。
這種形象一出現就意味著假大空的刁滑說教開始了,不要思考,只要盲從,然后拍掌贊嘆真是精明老練。
如果我的書里出現這種人物,都要讓主角趕緊弄他,別讓這老世故裝到。寧愿寫我的主角算無遺策,也不愛寫這種王八成精。
我書里的一些歷史人物形象偶爾不太符合通常大眾認可的那種樣子,但是這種設定并不是沒有邏輯、沒有依據,我在對時代背景掌握的比較扎實才會動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