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家里馬廄還閑,只此一匹御馬使用太浪費了。要不要再訪買幾匹良馬換用?”
主仆兩個出了坊,丁青看看阿郎胯下的高頭駿馬,而自己在賣了老馬后,如今只能賃驢代步,便小心翼翼說道:“我在家里只飼一馬實在太閑,多飼幾匹也忙得過來。”
張岱自知他心里打的什么主意,白他一眼后便說道:“過幾天給你安排一事,你這腦筋恐怕學書不成,總不能只養在家里耗使谷米,還得學點技藝傍身增添用處。哪天帶你往清化坊找幾個南衙軍戶,學一點角抵搏擊。”
清化坊多有禁軍將士定居,也有一些老府兵被裁出彍騎、不再當直宿衛,便教人一些拳腳弓馬的本領謀生。
張岱之前藏匿在清化坊時便有所留意,他也想搜羅一些并自己培養護衛力量,倒不是要搞什么大事情,但有點武力保障總不是什么壞事。起碼回家再揍張岯的時候,也不用自己再提拳上手。
丁青這小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如果栽培起來,在家可以護院,外出可以護衛,甚至來年張岱如果有機會到邊疆任職,都可以上陣做個猛將。
雖然眼下仍是白身,但張岱對自己的未來也有規劃,那就是未來絕不能只在中樞瞎混,一定要在大唐軍事上擴充和提升的過程中積極融入進去,在軍隊當中建立起自己的人脈和影響力。
大唐統治穩固的時候,中樞為官誠然是有著各種好處,錢多活少離家近。可是隨著秩序逐漸崩潰,只有武力才是確保自身安全、獲取更大權力最重要的倚仗。
講到這一點就不得不提張岱之前上奏的漕運改革計劃了,其實如果有的選,他并不想提前主動的將此計劃上奏,而是想自己有了一定的人事基礎后再加入進去,在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因為漕運改革必然要調度和掌控大宗的錢糧人事,如果張岱能夠加入進去,便可以趁機發展積累人事力量。
如果順利的話,他可以深深的扎根于河南、淮西,到時候百萬漕工衣食所系掌握在手,想想就覺得挺帶感:此處不留爺,爺做吳元濟,隨時準備武裝上訪,就問你怕不怕!
雖然說河南、淮南等地并不是大唐傳統的軍事重鎮,但腦子是干啥的?
更何況盛唐社會的變革、人口的流徙以及區域之間的融合與對抗,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勢能與各種可能,絕不止存在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一種走向!
當然這也只是張岱腦海中的一種設想,至于未來究竟往哪走,還是得結合他自身的際遇處境再作決定。
而無論哪種走向,都得確保他自身足夠強大,能夠影響乃至于決定時代的發展,而不是被滾滾前進的時代碾成碎片。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