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接過張岱的家狀牒文,一邊記錄著一邊笑語說道。
“徐縣尉見笑了,縣尉如我歲齡已經應舉及第,而我今還只是待考之人。”
張岱倒也沒有謙虛,這徐浩的確是個神童,交談得知人家開元五年便已經明經及第,正是張岱如今十四五歲的年紀,守選數年后解褐集賢校理、河南尉。
雖然說張岱準備應舉的進士科要比明經科更難一些,但他不是還沒考中嗎。而他如果能夠考中進士的話,來年解褐必然也是八品起授,考慮到還曾擔任過挽郎,散階估計比這徐浩還能更高,直接正八品起。
因為解試舉行的時間不定,張岱又特意問了一下河南府眼下解試還未開考,待到牒送府廨之后便可以等待通知參加考試了,算起來應該也就在這幾天。
投牒完畢后,張岱便返回家繼續準備。雖然說他對應付過解試也有些信心,但也還是不敢懈怠。
畢竟他之前跟河南府鬧得不是很愉快,而今要在河南府應試,也需得有所防備,真要在解試中被刷下來,也是挺丟臉的。
所以接下來他準備放棄掉本來就掌握不好的帖經,專攻詩賦雜文與策問。這在解試中也是被允許的,因為進士科本來就重詩賦而輕經義,放棄帖經之后可以加試一篇雜文,這被稱之為贖帖。
當張岱開始備考科舉的時候,他爺爺作為文壇宗師的優勢便體現出來了。
單單他家這集萃樓中便收存著開元年間以來科舉省試、國學館學以及京兆、河南二府應試的雜文與策問考題,并且包括歷年一些精彩的答卷。有了這些參考資料,這無疑讓張岱的準備工作更有效率,也更加有的放矢。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張岱就在家里狂刷歷年考題,并且學習使用《切韻》《藝文》之類的工具書,確保就算是文抄,也要最快的在腦海中檢索出合適的內容。
唐代、一直到宋代,是允許帶這一類工具書進考場的,一直到了明清時期才禁絕類似行為。
然而幾天時間過去后,張岱等來的并不是河南府參加解試的通知,而是被退回來的牒文:河南府以投牒違期為由,拒不接納張岱的投牒!
得知此事之后,張岱自是憤慨不已。他固然沒有在第一時間便投牒河南縣從而同批送達,但事后的補投也并不算晚,甚至就在他投牒之后又過了好幾天,河南府這里解試才舉行,他違的是哪個期?
而且就算是違期,對方為何不第一時間發還,而是一直拖到解試舉行才給發還?分明是就這么吊著他,讓他沒有時間去做別的準備!
他拿起被退回的牒文,直往河南府廨而去,既要討個說法,也要看看是誰在阻礙他!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