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本身卻并沒有進入館學讀書的經歷,之前倒是盤算著入讀弘文館,但更多的還是為了報復挑釁夫人鄭氏。
如今他都直接打算參加科舉了,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再入弘文館,能走的只有鄉貢一途,參加河南府的解試。他雖然基礎并不過關,但詩賦雜文與時務策問卻都有所儲備,而且在進行解試的時候還能有所變通。
張岱只要取解成功,正式進入到科舉的籌備流程中來,境況就會得到極大的改善,接下來還有半年多的時間可以從容備考。
而他爺爺也表示來年必定送他及第,那就意味著要動用所能動用的一切手段把他保舉出來!
爛船也有三斤釘,只不過眼下張說受困于時局的發展和兒子的跳反而不敢過于活躍。而張岱只要將他的潛力展現出來,讓人覺得他值得被幫助,那些與張家相熟之人自然也會出手相助。
解試通常在秋季舉行,得中的舉人貢士們與賦稅一起被州府送解入朝,在戶部遞交家狀、解書等相關的證明,就正式成為了待考的貢士、或者進士。唐代的進士就是后世的舉人,省試通過之后則就稱作前進士。
張岱因為大雨而滯留途中多時,但好在沒有荒廢時光,滯留在驛站中的時候,也在認真學習,對于參加解試也有幾分底氣。
既然已經做出了決定,那接下來也就不再耽誤時間,張岱立即在他爺爺的指點下將家狀制作牒文,用于向河南縣投薦。
所謂家狀,就是指的鄉籍、年貌以及三代之內的仕宦情況,是古代的政審資料。張岱乃是河南縣康俗里人士,牒投縣廨,再由縣廨送往河南府,即可前往府廨參加解試了。
由于惠訓坊別業被鄭氏奪去,張岱便仍住回張家大宅。他之前所以搬出去住,就是不希望跟張均夫妻同處一屋檐下,現在那夫妻倆搬走了,他住在大宅中倒也自在。
從現在開始,他要做的便不再只是把鄭氏趕出張家,更要準備跨過他父親張均來接他爺爺的班。所以趁著張均把族人們得罪個遍的時刻,跟他們搞好關系,獲取家人的支持。
第二天張岱起了一個大早,親自往寬政坊河南縣廨去投牒自舉,負責接待他的是一名縣尉,年紀二十幾歲,名字叫做徐浩。
河南縣乃是畿內赤縣,縣尉是從八品官職,常為高官子弟起家之選。張岱之前被選授的武當縣尉,則是外州中縣之職,僅僅只是從九品官,處于官僚體系中的最下層。
如果張岱真的前往就職,即便是李林甫不對他刻意打壓,他想要在任上做出什么政績也絕無可能。
別看他現在只是一個少年,但在外州蹉跎數年,歸來守選數年,等到再能參加銓選、謀求新的官職,起碼已經得三十好幾了。到時候他爺爺也死了,老子也不親,人生基本上就廢了一半。
這徐浩年紀不大便擔任赤縣縣尉,想來應是首任官,家世必然不俗,彼此略一敘話果然都是熟人。這徐浩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他同族賢兄張九齡的外甥。
“六郎如此時齡便將預典選,實在是令人欽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