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聽到這口號后卻嚇了一跳,連連擺手喝令眾人不要亂喊。
雖說眼下“萬歲”并非帝王的專屬,仆人稱頌主人時或有使用,但這終究有些不妥,日后真要習慣了,仆人們在鬧市吼上一嗓子,碰巧他再穿上個黃袍,那接下來究竟是去皇宮還是地府,可就不好說了。
“稟郎主,日前所付文卷模勒已經刻成,隨時都能印繪!”
此時有匠人走上前來,有些拘謹的向張岱躬身說道。
張岱聞言后自是一喜,連忙往臨時充當印刷車間的庫房而去。匠人們在將雕版刻好之后,還要進行油浸、涂漆等一系列的保養程序,從而增加雕版的堅韌度與使用壽命。
這些人都是從業多年的熟練工,如今重操舊業,也只是印刷的內容有些不同而已。但這對他們而言也沒什么差別,因為這些匠人多數并不識字,刻的是佛經還是文集他們也辨識不出。
此時所采取的雕版還是長形的木板,一遍印刷出來便是一軸卷。因為他們原本需要刻繪印刷的經變內容往往都需要連貫的線條勾勒圖案,中間最好不要間斷。
所以哪怕如今印刷的文字內容并不需要這種版型,但是由于張岱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沒有進行交代,他們還是按照過往的習慣一版雕刻而成。
雖然憑添了雕版的難度,但是由于匠人本身技藝精熟,所以雕版用時并沒有加長太多。
待到張岱走進庫房,匠人們便將卷軸狀的白紙緩緩滾動攤平在已經均勻的涂滿油墨的雕版上,前方一人推紙,后方一人則將細絹包裹的竹尺力道均勻的在紙上壓過。
這印刷的工序同樣不復雜,核心就在一個用力要穩。當這張紙被緩緩揭起的時候,紙面上已經印滿了筆畫清晰、色澤均勻的字跡。
由于紙上墨跡未干,還彌漫著一股有些刺鼻的松脂和油墨氣息,但張岱對此并不在意,他示意匠人們將這卷軸放在長案上,自己俯身從頭到尾細覽一邊,發現字跡都印的十分清晰,擺在眼前的赫然已經是十分成熟的印刷產品。
“莊上備料還能印出多少卷圖書出來?這每一卷本錢是多少?”
在欣賞完這一產品后,張岱又忍不住發問道。雕版印刷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效率高、能量產,眼下諸事具備、只待生產,張岱當然想盡快的投入到市場上去檢驗一下市場接受度如何。
“莊上紙墨物料都是長壽寺舊儲,當下還不能自產,剩余物料度還能印出千數卷。紙料還有余,墨料卻不足了。至于本錢,凡總物料應該在七百余錢間。”
負責管理生產的是原本莊上一個佃戶,粗識一些文字算術,名字叫做趙明,之前張岱打算跑路時還打算跟隨同去,后來丁蒼入城居住,張岱便選了他來管理莊事。
“這一卷書,本錢就這么貴?”
張岱聞言后便忍不住皺眉道,如果所用物料成本都這么高,那么再加上人工和后續銷售的成本,這一卷圖書起碼得賣上一兩貫才能有顯著的利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