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田,多的我也不說了,成果擺在那,咱們心里都有桿稱。”
“怎么的?還擔心起我做困獸之斗來了?”
蔡振東沒繼續說什么。
眼前只是一個父親的不甘罷了。
余田天分不算很高,但出身在科研世家,從小就被當著天才培養。
其實就這種資源傾斜度與超高壓的家庭教育,只要心理能承受住,不是天才也被填成天才了。
恰好,余田是個勤奮派。
學一方面學不頂尖,就拼命以量取勝,成為科研圈子里少有的理科全才選手。
等他到了要結婚的時候,也基本是服從家里安排娶了另一位學術大拿的千金。
主打一個資源集聚。
他是整個上京學術圈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動不動就熬夜,熬得一頭花白頭發。
蔡振東知道這是為了保持住“全能天才”光環必須付出的代價。
因為隨著他接觸的圈子層級越來越高,長板能到多長才是決定地位的核心,“全能”只是一種遮羞布。
大家都知道是遮羞布,連余田自己也知道。
但不能丟,因為是“遮羞”布,丟了,可就沒臉見人了。
在外人看來,余田很成功。
從投胎就成功了的那種,現在也是有名的“理科全才”,娶了個同為學術大拿的老婆,生出來的孩子得多聰明啊!
在不少人的想象力,余田回了家就是在書桌前跟老婆交流一些凡人聽不懂的學術問題,未來有一天就拿出驚人成果,低調地名留青史。
實際上,在科研圈的人看來,余田并不成功。
在余田自己眼里,他很失敗。
因為他天分真的有限,在學術圈樣樣通沒樣精連一點褒義都沒有。
所以,他在余家的地位也并不高。
所以,他會拼命地培養兒子余科由,幾乎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也不知道是好是壞,余科由天分確實很好,小時候表現出來的潛力爆殺余田。
所以余田想要家族給資源,老人們基本也答應。
反正余科由也算是小輩里最強的一個,想要保證余氏家族在學術界的地位,沒有出類拔萃的后輩是不行的。
于是這些年來,余科由幾乎是在復刻老爹的成長之路。
從小就接受著遠超常人的學習資源,同時承擔著夸張的學習壓力。
年級第一對他來說只是底線,他永遠都需要領先別人。
今天領先半步,明天就必須領先一步。
別的孩子還在玩泥巴,他能碰的都是物理實驗。
“玩”完了,還得自己分析出來是什么原理,說不出來就能從天堂直墜地獄。
當然,余科由并不可憐。
他享受著夸張的學習資源,可不是說多幾份套題做或者多幾個老師教,而是多了很多本不該屬于他的“成績”。
他擁有很多自己為一作但其實全程只參與了最終結果學習的論文,擁有很多名頭很響的科創比賽金獎,因為他是所有通天代里最狠的一個。
好在他值得被培養,至少青信奧初中組一等獎確實是他自己拼下來的。
父子倆的驕傲在李顏崛起之后遭到了重擊。
一個父母甚至沒上過大學的孩子,成了華大卓越班的一號學生。